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王 营
献县东街小学安置点是献县人数最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安置点。被安置在这里的182名群众来自泛区小平王乡祝庄村,按照上级安排,7月31日上午,他们离开家园,陆续抵达这里。
负责对接安置工作的是乐寿镇4名政府工作人员、1名村党支部书记、2名县人民医院的医生,他们早早到此等候。转移到这个安置点的群众老年人居多,很多人长期用药。况且离开家园,大家惦念家、惦念庄稼,情绪波动比较大。面对这一切,安置点工作人员下定决心:这些群众深明大义离开家来到这里,我们就是付出再多辛苦,也要照顾好他们,给他们家的感觉,让他们安心。自此,这些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开始了日夜陪伴与守候。
从饮食卫生、饭菜调剂、睡眠条件、日常起居,到用电安全、环境卫生、调运物资、外出制度、看病就医等,工作人员事无巨细,每一件都仔细斟酌,周密部署。一天晚上,一位群众突发癫痫,值班医生为其诊治,但安置点医疗条件有限,见病人情况危急,工作人员当即拨通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医,目前这位群众已康复出院。
为了丰富安置点群众的文化生活,工作人员联系宣传、文化部门,为乡亲们送上精彩的演出。可口的饭菜、充足的物资、丰富的活动、无微不至的关怀,给了这些群众“家”的温暖。
安置点里,关爱是相互的。祝庄村村民王群增是一名退伍军人,看到工作人员每天负责这么多人吃饭,忙得不可开交,便自告奋勇:“我在部队炊事班干过,我可以负责做饭。”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担起负责182名群众一日三餐的重担。自己忙不过来,他又拉着妻子帮忙,起早贪黑、任劳任怨。
工作人员的尽心尽力,古稀老人唐秀芳和凡士格也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们主动站了出来:“你们都太辛苦了,我们帮不了大忙,能做点什么就做什么吧。”两位老人负责洗菜、切菜、打饭、刷锅洗碗、打扫卫生,每一顿饭都是最后才吃。工作人员心疼他们:“大娘,你们赶紧吃吧,一会儿饭菜都凉了。”两位老人淡淡一笑:“晚吃一会儿没事,这点活儿不算啥,你们比我们更辛苦。”一名工作人员感动于老人的付出,特意去商场买了两双鞋送给她们。
这样的温馨画面有很多。工作人员的用心尽责和泛区群众的善良淳朴,让这个安置点里温情涌动。
随着行洪趋于平稳,群众们也将陆续返回家园。“咱们以后就是亲戚,要常走动。”群众们都这样说,这段特殊的经历,将他们的心拉近了,这些温暖的日子,他们将永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