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梦鹤)记者从市植物保护站获悉,根据近期监测调查,玉米南方锈病已在沧县及吴桥县的玉米田中发生。近期我市气象条件有利该病传播,预计本周及未来一周,该病将在我市进入集中显症期。
据悉,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靠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田间环境温度24℃至28℃,相对湿度较高时,该病可重复侵染、扩散蔓延,具有流行速度快、暴发性强、危害性重的特点。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叶片干枯、植株死亡,造成玉米严重减产。
充分认识玉米南方锈病发生危害的严峻形势,发挥植保防灾减灾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作用,全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当即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广泛进行宣传培训,普及玉米南方锈病的识别、危害和防控知识。同时,发动种植大户、合作组织、广大农民等,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田块”要求,加密调查频次,加大普查面积,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
“防治玉米南方锈病时间紧、任务重,当前即可开展植保作业。可结合‘一控双提’,在玉米抽雄后6至8天,一次性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达到控制病虫害,提高产量与品质的效果。防治玉米南方锈病推荐选用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按照药剂包装推荐剂量使用。”市植物保护站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寇奎军说,持续进行科学防治,9月上中旬,还可根据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情况与前期防治效果,对前期已经防治但需要补防地块进行二次防治,对新发生地块及时开展应急防治。
选用植保无人机等航空植保器械进行喷洒作业时,亩药液量控制在1升至2升,并在药液中添加适宜飞防的助剂。选用地面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0升至15升。小面积作业可采用人工背负式喷雾器,亩喷液量一般控制在15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