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先是全国多地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局部地区持续多日气温高达40℃以上。随后,京津冀等地区遭遇极端强降雨侵袭,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就粮食而言,极端天气会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冲击,但对粮食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影响粮食质与量
高温暴雨等带来的干旱洪涝灾害,会直接影响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
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高温天气或暴雨洪灾等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产量14613万吨,比上年减少127.4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河南多地发生的“烂场雨”是夏粮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起粮食质量下降、单产减少。高温天气会导致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致使作物质量下降,影响粮食品质,如口感、储存稳定性和食用价值等。数据表明,今年我国夏粮单产小幅下降,全国平均366.1公斤/亩,比上年减少4.3公斤/亩,下降1.2%,主要原因是5月下旬河南等北方麦区出现大范围降雨,导致灌浆期小麦光照不足,千粒重下降。
虽然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会有一定影响,但对我国粮食市场影响相对有限。从市场表现来看,虽然全国夏粮减产,粮食收购价格有所上涨,但是对批发和消费端市场影响很小。根据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数据,2022年10月面粉批发价为4.56元/公斤,其后一直走低,今年7月份前半个月下降为4.437元/公斤。从超市面粉价格来看,今年以来一直相对稳定。数据显示,超市面粉价格已连续14个月维持在5.2元/公斤左右。
产业链韧性较强
极端天气对粮食市场影响有限,主要有几个原因。
政府储备粮调节,抑制了粮价上涨。为应对粮食市场波动,我国建立了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充足的粮食储备较好地平抑了粮食市场波动。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增加了粮食进口,更大程度上补充了储备,平抑市场力度进一步加大。以小麦为例,2020年至2022年,我国合计进口小麦2811万吨,年均进口937万吨,为2017年至2019年平均进口量的2.84倍。2023年1月至5月,我国合计进口小麦767.98万吨,确保了国内小麦库存充足。
及时应对极端天气,最大程度减缓冲击。今年河南出现暴雨后,当地立即下拨资金进行救灾,积极组织机械收获、小麦烘干和晾晒,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
粮食产业链韧性增强,承受冲击的能力提升。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20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粮食产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保持高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这些都造就了粮食产业强大的韧性。
短期极端天气,不会动摇我国粮食生产和市场的基础。总体来看,极端天气的冲击都是短暂的和局部性的,同时,在部分地区发生洪灾时,另一些地区还可能由于雨水充沛而增产,从而减缓产量下降。
多举措应对变化
面对极端天气影响,相关部门首先要积极行动起来。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储备调控平抑粮价,反对囤积居奇、反对垄断,维护市场正常运转;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共同抗击极端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强粮食库存管理,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手中有粮,市场不乱。为此,相关部门要确保主要粮食品种的有效储备,做到平时储得住,用时调得出,确保充足的库存消费比。
打击资本炒作,反对囤积居奇。在极端天气情况下,粮食价格往往会不同程度上涨,这时可能会有一些游资进入粮食市场进行炒作。为此,要密切监测农产品市场动向,特别是期货市场的情况,坚决杜绝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行为。
积极引导预期,消除非理性决策。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受粮食产量下降影响,往往会出现市场价格上涨的预期,相关部门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正确引导预期,消除广大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非理性预期和非科学决策。
生产是市场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等相关部门应做好几方面工作:加强对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研究,变“救灾”为“防灾”,防患于未然;继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确保藏粮于地;加强抗逆品种培育和推广,增强作物本身的抵抗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干旱和洪涝等极端天气的不利影响;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干燥和储藏等技术,做好及时收获和科学储藏。
农业农村部门还要逐步完善各项农业政策,特别是联合保险公司,推出相应的保险政策,包括巨灾保险、收获期农作物保险、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等各种形式的作物保险,通过利用保险产品降低农户利益损失,稳定生产和市场。
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