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5分钟,餐品就准备好了”“不到10分钟,热腾腾的红烧肉就端上了桌”预制菜适应了人们的快节奏,让人们能够快速品尝到美食。但同时,预制菜行业也有不少问题——食材不新鲜、菜品变质、包装破损、菜品过期等,让预制菜能真正走上百姓餐桌遇到阻力。
所谓预制菜,就是通过预加工,提前把食材做成半成品或者成品,食用时再根据需要配上各种辅料的菜品,包括即食、即熟、即烹、即配四类。
预制菜一边连接着田间地头,另一边直达消费者的餐桌。今年年初,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提出,“培育种植养殖基地+中央厨房+冷链物流+餐饮门店模式,挖掘预制菜市场潜力,加快推进预制菜基地建设”。
当前,预制菜产业作为中央政策鼓励的一类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更多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今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
食品安全大于天。尽管当前预制菜产业方兴未艾,前景广阔,但对预制菜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应降低。预制菜其本质是食品行业,必须要遵循食品安全的标准规范与监督管理,从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全过程规范预制菜的生产经营活动。
由此看来,预制菜想要“香”飘久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生产加工方面,要严格把好各项关口,在原料、加工、环境、人员、检验等方面,形成预制菜全过程、可视化的追溯制度,守好质量安全防线。在销售运输方面,要不断提升冷冻技术和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严格落实温度、湿度和卫生要求,把预制菜安全地送到群众餐桌。
毕竟,预制菜到底香不香、香多久,消费者才有发言权,其中,安全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