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2日
第07版:07

从认知到行动 健康素养这样养成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记者 魏志广

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是否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有哪些?是否了解传染病传播方式?发生火灾如何逃生……这些体现健康素养的问题,你了解多少呢?又是如何用这些知识引导生活的?

2023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上半年已完成抽样环节,目前正在开展入户调查工作,并将于9月20日前完成。

我市已连续多年开展国家级、省级健康素养监测工作,通过调查和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引导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基本健康技能,进而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及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此次监测内容围绕《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展开,包括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的健康技能三大方面。涵盖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安全与急救素养、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六大方面,同时还包含烟草使用等内容。

我市居民去年健康素养水平为30.4%,这意味着每100名15周岁至69周岁居民中,有30人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了解基本的健康知识和理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基本的健康技能。6类健康素养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为53.3%,科学健康观素养水平为52%,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39.5%,基本医疗素养水平为31.5%,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为30.9%,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为29.4%。并不是了解和掌握这些健康知识就是提高健康素养了,而是要用这些知识指导生活,促进自身健康,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点滴积累养成生活好习惯

什么是健康素养

“这是我家一周的食谱。”“95后”女孩林静雅,在社交平台上每天分享自家食谱,荤素搭配、色彩多样、营养丰富的食谱,引来不少网友点赞。林静雅说,这些菜谱都是她根据营养专家的推荐精心搭配的。

如今不少年轻人深刻认识到,吃好喝好,也是生活的重要环节。除了注重饮食健康之外,不少年轻人也注重健身运动,睡美容觉护肤、运动减脂、主动了解一些预防疾病的信息……不少年轻人已从“保温杯里泡枸杞”式单一养生,发展到全面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而这些健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是人们在生活中对健康认知的点滴积累和坚持的结果。同时,仍然有不少年轻人,还徘徊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

而对于灾情下的紧急避难技巧,有年轻人还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急救包、避难角:“准备和了解这些都不难,大家平时可以看看相关内容。”

据市疾控中心此前公布的2022年监测结果显示,从性别来看,女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略高于男性。从年龄组来看,低年龄组健康素养水平明显高于高年龄组。从文化程度看,大专、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更高。

生活中,虽然网络信息发达,关于健康的资讯也铺天盖地,但鱼龙混杂,不少老年人难辨真假。还有不少人虽然掌握不少健康素养知识,但难以落到实处,比如,知道久坐不好,但懒得动;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难戒掉;知道熬夜伤身,却控制不住……

做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每次社区有健康相关的讲座,我基本上都会去听。”在道东居住的市民马秀荣说。她和老伴儿都已年过七旬,虽然身体挺硬朗,依然会主动了解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前几天,她在道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室听了关于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题的讲座。

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院区内分泌一科主任李建秀说:“日常生活中,饮食等习惯对不同慢性疾病影响各不相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非常重要,同时,老年人应掌握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和对病变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听得多了,就会自然而然地用了解的知识去引导生活。”马秀荣说,比如家里会常备一些有针对性的药品、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运动等。从主动认知到行动起来,并长期坚持,才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网络课堂、健康公益讲座、政策宣讲、问卷调查,线上线下……如今,市民在家门口或者打开电子设备,就能享受到形式多样的健康服务,尤其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非常多,一位市民说:“提升健康素养,我们应该从被动到主动,从了解到做到,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2023-08-22 ■ 本报记者 尹 超 摄影记者 魏志广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768.html 1 从认知到行动 健康素养这样养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