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2日
第07版:07

出伏了 这些问题应注意

■ 本报记者 尹 超

一年中最炎热的三伏天结束了。暑气渐消,气候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加大,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感冒、心脑血管等疾病。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医生提醒,出伏之后,生活中这些事情要注意。

运动莫贪早

出伏后的初秋时节,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有些人清晨四五点钟就外出晨练,此时人容易受寒凉的刺激,使早晨本已较高的血压上升更快,从而增加脑血管发生意外的可能性。

及时添衣物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应注意保暖,及时增添衣服,早晚穿衣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部位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可能引发危险。

出伏后使用空调要十分注意,尽量不要在夜晚睡觉时开空调,以免引起感冒、腹泻、颈肩腰腿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早睡解秋乏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也就是常说的“秋乏”。为了缓解秋乏,需要睡得早一点,一般晚上十点半就应该上床睡觉了。早睡早起,较之夏季增加1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出伏后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引发心血管疾病。

饮食需防燥

出伏后,气候逐渐干燥,人们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复发或加重的时期。这时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可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有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之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法。

全面养脾胃

健旺脾胃之气以加强身体营养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满足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可以在饮食、起居、心态等方面养护脾胃。

秋季脾胃虚弱者在饮食上宜多食温热食物,少食寒凉之物,以颐养胃气。年老脾胃虚弱者可每日食粥以益胃生津,如杏仁糯米粥、百合莲子羹、黑芝麻糯米粥、银耳冰糖羹等。

秋凉之后,要注意及时添加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要注意随温度变化而增减衣物,以保暖不受凉为宜。

预防脾胃疾病要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对脾胃的刺激。可经常外出赏景,让喜悦之情时时充满内心、溢于言表,可使忧郁愁烦顿消。

韭菜、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辛辣的食物以及羊肉、狗肉等性热之物最好少吃。西瓜、冰激凌等寒凉食物也要减少,以免损伤脾胃。

2023-08-22 ■ 本报记者 尹 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772.html 1 出伏了 这些问题应注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