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4日
第05版:05

王翔:在《百家讲坛》纵论文化

本报记者 哈薇薇

王翔在央视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翔,献县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高级语文教师,在读教育博士,先秦两汉史研究方向青年学者。2016年,他曾受本报邀请,在文化八仙桌畅谈“三曹”父子与沧州。此后,王翔一路开拓,多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并参与一系列文化类节目。近日,王翔再次接受记者采访,围绕读博感悟、传统文化认知、家乡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畅谈。期待他的解读和阐释为沧州文化研究提供有益思路。

读博打通专业壁垒

《诗歌三曹》更新解读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继续深造读教育学博士?

王翔:我读博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也不是想成为行业标兵,我的追求更多的是谋道和谋智。通过读博我学习到一些更先进的理论,产生了一些更新颖的想法,从而把以前熟悉的东西重新组合,进行创造性重塑。以前有些东西我是有的,但并不系统;虽然有些感触是很深的,但只是自发的。但当我读博有了重塑意识、站在理论源头时,再用理论来解释那些文化现象,就很容易了。

记者:读博给您研究文化带来哪些帮助和启示?

王翔:举个例子。之前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曹操,我只是单纯从文学史的角度思考和讲解。但后来读到社会学包括思想方面的一些著作,再看曹操时,就会把他放在一个社会学的历史上或民族学的历史上来综合考量。

对他功业方面的评价,现在来看,做节目时没有特别强调出来,没有把曹操历史上的独特贡献和人生升华进行有机结合,也就没有把他另外一个点讲出来,就是曹操是一个有政治家襟怀和心胸的人。比起孙权和刘备,他是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对周公的理解是正确的,他的矛盾和挣扎也一定比别人深刻和煎熬。他想当皇帝,但又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忠孝礼义的观念仍在。我认为他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所以有生之年无论如何都不想打破。从社会学、心理学包括民族的一些东西综合来看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就丰满了。再给他定位的时候,就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军事家、政治家的思维,这个认知是我读博后的改变。很多古今中外的理论书籍,给我提供了认知事物的多个视野和视角。

两种身份自由切换

双向视角相辅相成

记者:学者和老师,您更喜欢哪个身份?

王翔:我认为这是我的一个优势,当中学老师,天天接触孩子、接触社会,同时搞学术、文化的东西,哪些地方接地气,哪些地方是真正有意义的研究而不是空洞的遐想,课堂和学生给学术或者文化研究带来了一种真切的判断。

因为时间长了,人会出现研究钝化现象,研究有可能会变成自娱自乐。而我从事教学、不断接触社会现实,就会不断检验和调整研究方向。另外一点,正因为研究的是接地气、接近社会现实的文化,我当老师也就变得有优势。课堂作为一个检验场,随时可以用。

记者:如何在两种身份间自由切换?

王翔:比如生活中的感悟、对一个东西的终极理解突然生成了,我就想能不能让年轻人知道、年轻人能不能接受,通过这样的过程了解受众。如果只局限于某一个身份,我既不清楚自身有没有价值,也不清楚研究的东西对受众有没有价值,但现在有了双向测试,通过往外看,测试研究的东西对不对,通过往里看,测试研究的东西有没有价值,在两种身份中自由切换。这两种身份为我提供了双向视角,进可以改变社会,退可以观察、思考社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学文学的人,都有一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就要积极入世,做对社会积极的事情。如果思维钝化研究的东西对社会没有价值,那就只能是孤芳自赏。

传统文化深受欢迎

教研一体张力十足

记者:您先后几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谈谈您的感受?

王翔:最早我在央视讲《诗歌三曹》,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讲法。后来我就把这种讲法拓展到《品读中华经典古诗文》,目前播了20多集,反响不错。身处其中,真切地感受到央视的节目近几年在向传统文化转型,而且传统文化趋势当中文史哲的倾向越来越清晰,它想营建一种全息的架构,希望讲解者或者节目能给人带来更多启示、更多信息、更多对传统文化的视野和角度。

记者:除《百家讲坛》外,您还与央视有哪些文化节目合作?

王翔:2018年,我还做了一个《文史讲堂》,那个节目是和法律相关的。不仅要讲传统文化,还要用传统文化来解释古代历法。另一个节目是《跟着书本去旅行》,这里面融入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通过节目和自我设计,让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行动中感悟人生道理、体会文化魅力。另外还有两个节目,一个是《百家说故事》,这个节目是针对普通大众的;另外有一个《汉语桥》,目的是让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通过这些节目,央视把传统文化的触角向学界和普通大众延伸、向国内和国外延伸,真正让文化落地,融入生活。

记者:通过录制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给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启示?

王翔:做节目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同样需要精心设计,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做节目是有时间限制的,必须按照精心设计来传达教育的企图和目标,因为即便你学富五车,不会优化、不会设计,节目也不会好看。而这种设计感、效率感,我就会带回到课堂上。还有沟通的视角不一样了。以前只看自己学校的学生,而且只看学生的思维,但现在就会有一个跨区域思维,就不会局限于某一范围,课堂的张力就不一样了。课堂原来更多的是聚焦于它本身,现在能给它一些留白,能够向多维方向发展,这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是大有益处的。

我有一个体会,原来在课堂上,提到文学、历史,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但对于社会热点就很难讲出独特的看法。现在我常做节目,本来就在社会中,就会很自然地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社会上的某些热点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这其中虽然没有刻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但无意中就把学生单纯的教育需求和整个人的素养需求结合起来了。

共铸沧州文化之光

微 言

在采访中,从王翔的言谈话语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对家乡文化的挚爱和深情。他认为,在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今天,沧州应抓住这一有利契机,提高对历史文化、历史人物的全面挖掘和有效整理。同时借助各种传媒手段,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全息打造。比如高适,从人性和家国情怀的角度宣传,就是很好的切入点,以期达到人物与城市合二为一、人物化为城市符号的目的。

对于沧州文化,他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他说我们有献王、有《诗经》、有张之洞、有纪晓岚、有曹丕率领文化侍从团队游宴并构思《典论》等精彩华章的遗迹、有大河更有大海,如果下一番苦功夫,将其与中国浩瀚的历史星空关联,那么沧州文化之光定会更加灿烂。

而综观整个学术界,还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影响文化的繁荣发展,如跑马圈地、各执一词等,这些都不是研究文化、推广文化的有益做法。相反,只有摒弃“门派”之争,共同为家乡文化添砖加瓦,文化研究领域才能焕然一新。

2023-08-24 本报记者 哈薇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1997.html 1 王翔:在《百家讲坛》纵论文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