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4日
第07版:07

碧水汤汤润两岸 满目新景引客来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张 春 摄影 陈 雷

生态公园景色宜人

大运河畔草色青青

白鹭翩跹起舞

游客“打卡”水利展馆

大运河沧县纸房头段主要流经大白洋桥一村、二村和三村,长约6.5公里。近年来,纸房头镇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基础,重保护、轻开发,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文化挖掘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新建的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与倒虹吸工程遥相呼应,展示水工智慧,传播水利文化;生态公园景色宜人,成了打卡新去处;好风景催生好“钱”景,特色产业开出“致富花”……大白洋桥因运河而生,依运河而兴,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一幅文化兴、生态美、百姓乐的崭新画卷正在这里翩然展开。

运河畔新添水利文化展馆

走进位于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村新建的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刻有“中国·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标识的入馆浮雕率先映入眼帘,沧州铁狮、朗吟楼、南川楼等在浮雕上呼之欲出,提示人们沧州是因水而起的“河海狮城”。

沧州与水发生了什么故事?一个县级的“水文博物馆”为何建在村庄中?带着疑问,记者走了进去。

照片是历史的缩影。倒虹吸工程建设报名现场,人们挤在一起,笑容灿烂,报名踊跃;挖泥筑堤时,百十来号人拿起铁锨弯着腰,干劲十足……一张张老照片把人们拉回那个火红的年代。人物模型中,人们没有机械,全部用马车、靠人力拉沙子、拉水泥。看到这些,大白洋桥一村党支部书记董文福十分激动:“真是重现了当年倒虹吸工程建设时的场景。”他主动担任起讲解员。

“沧州是九河下梢之地,春季易旱,夏季易涝,尤其在古代,旱涝之灾常常连年发生。1963年海河流域暴发了特大洪水,河北、天津一带,90%的县市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亿元,由此,沧州成为根治海河的主战场。”董文福说,“倒虹吸枢纽就是根治海河的代表性工程。”

走到一座模型前,董文福介绍道:“大运河由南向北流,南排河自西向东流,在大白洋桥三村东南呈十字形交叉。南排河以涵洞的方式从运河下方穿过,两头高,中间低,恰似倒置的虹吸管结构而得名倒虹吸。作为大运河沧县段的重要水利枢纽,如今,倒虹吸工程依然矗立在河道上管控河水发挥作用。”

曾经的测量工具似乎还沾着泥土的味道,生锈的机井提示历史已经远去,一切遥远又熟悉。

走出水利文化展馆,正看到对面的倒虹吸工程,历史和现实交汇,不由再次感叹这精妙的水工智慧。

生态公园活跃着“艺术团”

“走,唱歌去啊。”一时间,在大白洋桥三村,这句话成了打招呼的“时髦话”。

这不,一大早,村民张国德骑着三轮车带着音响和点歌器,正碰到饭后溜达的张洪涛,他主动邀请道:“一起唱歌去。”张洪涛回答得爽利:“唱!”

不一会,生态公园上就聚起了不少人。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悠扬的歌声传出,一首接着一首,拿着话筒的唱得心情舒畅,坐着听的表情沉醉。

“每天早上7点半,我们星光艺术团开唱,一直唱到上午10点。”张国德说。

到了晚上,生态公园更加热闹。这边一队人排成整齐的列队,伴着音乐节奏跳着舞;那边一队人有的舞着扇子,有的打起快板,锣声鼓点一响,便围成一圈扭起秧歌。“最开始,只有我们几个人来跑秧歌,慢慢地,越来越多人加入我们,除了大白洋桥3个村外,还有李二庄村、肖家楼村等好多外村人来到这。”大白洋桥三村村民王金利满脸自豪。

张国德告诉记者,以前南排河北岸是一片荒坡,别说聚人气,连过路的也少有人多看几眼。随着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在不影响河道行洪泄洪功能的前提下,沿岸坡依势打造了生态公园。公园边界的乡村、林地、村庄、河堤路连成线,互为框景,为人们打造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的休闲好去处。

“以前,我在市区住,这几年,家乡越来越美,3年前,我从市区搬回老家,每天和几个朋友唱唱歌、跳跳舞,不知什么时候,这个队伍就壮大了。后来,我们就成立了星光艺术团,每天都有活动。到了‘七一’‘八一’等重大节日,我们还会组织大家在这几个村里演出,大家穿上统一制作的衣服,亮开嗓子,开心得不行。”张国德说。

对于家乡的变化,74岁的张洪涛也有话说,“生态公园建起前,最多也就是在村里走走,现在不一样了,一边唱着歌一边欣赏着景,就俩字——乐和!”王金利接过话茬:“可不是,大家不打牌了,邻里间更和睦了,环境变美了,心里更美!”

“生态饭”越吃越香甜

这些日子,传承合作社负责人岳明成体验到了幸福的烦恼。

“电话接个不停,眼看桃熟了,好多客户都要过来采摘。”岳明成说。

传承合作社位于大白洋桥二村,离运河不到800米。这两年,随着大运河、南排河沿岸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到这儿游玩,岳明成借势流转600多亩土地,带头吃上了“旅游饭”。

这两年,岳明成在采摘的基础上新打造了“开心农场”。“以前,只有桃熟的时候,游客才能过来采摘。现如今,人们可以认领桃树,当‘管理员’,有空就过来给负责的树施施肥、除除草,等到果子成熟了,那种收获的喜悦非同寻常。”

现在,已有1000多人加入“开心农场”,大运河也发挥了“带货”功能。“一次,一个一身骑行装的人来到合作社,认养了一棵桃树。一聊天才知道,他沿着大运河骑行,发现了这里。”岳明成说。

虽然过了香椿采摘季,但大白洋桥三村的古香椿园中,依然有不少游客来这儿游玩。走在林子里,一棵棵系着红丝带的香椿树舒展着枝叶遮挡烈日,为人们搭起一片凉荫。“近年来,随着香椿节的举办,大白洋桥香椿的名气越来越大。现如今,村里成立了香椿种植合作社,香椿树既绿化了运河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可谓生态生财两相宜。”大白洋桥三村党支部书记王金明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纸房头镇,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各村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禀赋,将乡村旅游融入到农民增收致富中来:大白洋桥三村春季摘香椿;大白洋桥二村种植玉米、桃子、西红柿,搞采摘;周庄子村冬季滑雪……纸房头镇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将各村特色连成一条旅游线,处处有玩头,季季有赚头。难怪村民们张口闭口就说:“好风景催生出了好‘钱景’,地还是那块儿地,种出的价值可是今非昔比了,这‘生态饭’越吃越香甜!”

2023-08-24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张 春 摄影 陈 雷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003.html 1 碧水汤汤润两岸 满目新景引客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