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26日
第03版:03

三代亲人武术情

本报记者 周 洋 摄影报道

王志海(中)敬学才(右)周培真(左)

今年44岁的沧县武术协会会长敬学才,多年来有一个习惯——每周要去舅舅家两三趟,在看望老人的同时,爷儿俩顺便聊聊生活和武术方面的事。

“舅舅既是我的长辈亲人,也是我在习武路上的恩师,我对他既尊敬又感恩。”敬学才说。

敬学才的舅舅,就是今年71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王志海。

王志海和敬学才,都是沧县姚官屯镇姜庄子村人。20世纪70年代,当时担任姜庄子村小学教师的王志海在当地创办了武术队,在农村挑选好苗子进行义务传武。

由于住在同村,敬学才小时候经常到王志海家玩,有时候还会留在舅舅家吃饭。

晚饭后,王志海家门口的空地很热闹,他的徒弟们都聚集到这里练武,敬学才也跟在后面玩。

“我小时候好动,舅舅看到我对武术很感兴趣,征得我的意见后,就让我跟着他练。”敬学才说。

虽然敬学才是自己的亲外甥,又在当时那批孩子中岁数最小,但王志海一点没有“照顾”,反而对他要求最严。一个动作,别人做10遍,敬学才会被要求做20遍。王志海还要求他每天早上要早到,结束时要晚走。

敬学才说,舅舅老跟大家说,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累,没有勤奋的劲儿,爱偷懒、怕吃苦,武术是练不好的。

当时敬学才年纪小,开始并不理解舅舅的良苦用心,还跟王志海较了一段时间的“劲”。

“当时舅舅老说他每天都是第一个到练武场地,我就不服。一天,我早早起床,5时30分就到了,但他已经到了。第二天,我5时到的,他还是已经在场。”敬学才说,第三天,他定好闹钟,4时20分就到场,舅舅果然没来,过了10分钟,才扛着器材来到场地。

“当时我就服了,那天起得太早了,我又冷又困,而舅舅为了练武以身作则,不分寒暑每天都是如此。”敬学才说。

敬学才小学毕业后,因为去市体校练习摔跤,把武术放下了。

敬学才参加工作后,有一次王志海见到他,就鼓励他:“武术千万不能放下。好多外地的甚至国外的人,不远千里来沧州跟我学拳,你天天在家守着我却不练。我年纪大了,以后练不动了,你再想学就没机会了。”王志海语重心长地对敬学才说,趁着年轻要好好练功,再把功夫传承下去。

从那以后,敬学才又“拾”起了武术,并比之前更加刻苦地习练劈挂拳、通背拳、疯魔棍、苗刀等拳械。之后,多次代表沧州参加全国武术比赛,成绩优异。2019年参加第八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男子C组拳术第二名、棍术第一名。2021年12月,被河北省文旅厅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劈挂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看到外甥在武术方面的成绩,王志海还将自己创办的“沧州志海武术馆”放心地交给他管理。

在武术传承方面,王志海一生桃李满天下,悉心挖掘培养武术人才。在众多亲人之中,除了敬学才,他还将目光“锁定”在自己的外孙周培真身上。

王志海有两个女儿,周培真是大女儿的孩子,今年20岁,不仅热爱武术,而且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目前正在天津大学读大二。

“他小时候调皮好动。”王志海回忆,女儿女婿工作忙,平时就将孩子放到自己这边。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来到家里采访王志海,当时只有5岁的周培真居然把央视记者的采访话筒当成了棍子来玩,让在座的人哭笑不得。经过观察,王志海还发现,外孙身体素质非常好,很壮实,是块习武的好料子。

周培真6岁那年,王志海决定带他习武。“不管他长大以后吃不吃武术这碗饭,习武起码可以强身健体,还能教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他今后成长绝对有帮助。”王志海说。

此后,每天早上4时多,王志海带着外孙去周边公园练习基本功,压腿、踢腿、跑步、呼吸吐纳……

周培真10岁那年,王志海委托沧州武术圈内的几位好友,帮着训练他。同时,让敬学才系统教他武术招式。

周培真练武认真,少年时就经常参加沧州市级的武术比赛,并获得过众多荣誉。去年,周培真考上大学后,就加入了校武术队。今年5月,周培真还在全国大学生武术套路锦标赛中,以一套精彩的疯魔棍表演获得阳光组棍术冠军。

长江后浪推前浪。王志海说,自己老了,不过看到外甥、外孙以及其他年轻的武术人才迅速成长,且能独当一面,非常高兴。他说,武术能成为沧州乃至中华民族的瑰宝,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心怀梦想的武术人传承发展。他还希望,沧州青少年能多多走出户外,习武健身,加强体育运动锻炼,继续用实际行动擦亮“武术之乡”这张沧州名片。

2023-08-26 本报记者 周 洋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229.html 1 三代亲人武术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