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圈最近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消费者购买电影票,已经不敢选择“C位”了。究其原因,那些原本抢手的最佳观影位,有可能埋伏着严重降低观影体验的“座椅刺客”——共享按摩椅。消费者和共享按摩椅之间,本是买卖自由的关系,但后者此番不甘寂寞,硬是从公共场所的边边角角强行挤进热门区域,便有些强买强卖的意思了。
众所周知,在没有扫码消费的情况下,共享按摩椅的舒适程度远不如普通座椅。已经花钱购票的消费者,一旦“遭遇”共享按摩椅,便进入了两难境地:不扫码消费,坐着难受;扫码消费,座椅的启动不仅让自己分心,也容易影响到他人的观影体验。更何况,早就广为诟病的共享按摩椅风评实在一般,不少用户表示,所谓的“智能按摩”,主打的就是“哪里不痛锤哪里”,体验感着实有限。电影院把好座位让给共享按摩椅,看上去只是一场商业合作,实际上已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合理设置共享按摩体验区并提前告知,是运营者亟待整改的方向。
不只是电影院,在一些其他场所,也存在着共享按摩椅侵占公共资源的现象。据有关媒体报道,在山东某火车站的候车厅,有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座位是按摩椅,难怪有游客表示“看上去还有座位,实际上已经没有了”。按摩椅可以有,但应当控制数量、合理安排空间,把更多的公共空间还给公众,不破坏公共场所原有的承载和服务能力。以按摩椅强行替代普通座椅的行为,其实和某些业务办理部门指定体检机构、拍照地点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交换,而让公众面临强制性的选择。共享经济的初衷,是不断优化城市服务,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如果处理不好公私的界限,共享就容易变成“共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