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30日
第03版:03

博物馆里此“豆”非彼“豆”

陶盖豆

细把折腹豆

说起豆,大家一定觉得再熟悉不过了,红豆、绿豆、黄豆、黑豆等,各种豆类几乎伴随着我们的一日三餐。但还有一种“豆”,和我们熟悉的豆科植物种子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一种盛器。在沧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燕齐都会”单元有两件被称为“豆”的器皿,一个叫“陶盖豆”,另一个叫“细把折腹豆”。它们两个外形相似:上端像盘子,中部细长高挑,底部大而圆,整体观之亭亭玉立,和今天我们使用的高脚杯有几分相似。

“豆”字原本是个象形字,我们结合“豆”的字形与博物馆这两件“豆”对比来看:上面一横是器皿豆的盖子,豆分有盖、无盖两种,“陶盖豆”指的是陶制的有盖的豆;下面的“口”是盛放物的腹部空间,我们可以看到陶盖豆的腹部要深一些,细把折腹豆的腹部要浅一些;口下面呈倒三角状的一点、一撇两笔画,代表豆细长高挑的身部,学名叫把或柄,细把折腹豆的“细把”指的就是这个部分;最后一横笔代表豆的圈足。通过比对发现,“豆”字的写法,简直就是对器皿“豆”的生动描摹。

豆最初作为食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盛于商周,流行至汉代,距今约有6000多年的历史。豆盛放食物,有的是日常的实用器,例如《说文解字》中说:“豆,古食肉器也。”也有的是祭祀用的礼器,《史记·乐书》中提到:“簠簋俎豆,礼之器也。”意思是在器皿“豆”上放着祭牲、谷穗或玉器,用来祭祀。豆作为礼器常与鼎、壶等配套使用,构成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

新石器时代,为了在席地而坐时进食方便,原先无柄的盆、钵、盘、碟、罐等都开始加柄来增加器物的高度,这样便可握住器柄来移动器物,使进食的过程更加方便。后来,豆的柄部继续升高,在日常使用中,既能突出菜的视觉效果,又方便席地而坐的客人进食。到了汉代,随着桌案家具的逐渐增高,器皿豆则变得越来越矮,最终演变成了高足盘并流行至隋代。

此外,不同材质的豆有不同的名称。《尔雅·释器》中记载:“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登在古代通“镫”字,“镫”又通“燈”,燈即灯的繁体字,由字形可见灯和豆也有关系。灯在古代也叫烛豆,即用作蜡烛的豆。“瓦豆谓之登”其中一种含义即:陶制的豆,可以用作灯。而木质的“豆”和竹制的“笾”因材质不同又各有不同用途,但竹、木由于遇火易燃而不能做灯用。

遥想数千年前,这两件陶豆或日常使用,或用来祭祀,见证了时空另一端钟鸣鼎食的生动场面。如今,那些场面早已湮灭在历史深处,而这两件陶豆在沧州博物馆留存至今,它们是古人生活的见证者,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马思远

2023-08-3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496.html 1 博物馆里此“豆”非彼“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