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8月31日
第03版:03

武术文化要更好融入生活

——与专家学者共话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

本报记者 周 洋

传统武术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武术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日前,本报记者对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和代表进行了采访。

清华大学体育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乔凤杰首先对传统武术的文化特征进行了解读。他说,中国传统武术能够流传千年、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走进新时代,当我们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武术时,会发现传统武术仍可以扮演多种重要的角色,比如武德可以提升境界,技击可以防身自卫,演练可以养生审美,还可作为一种社会交流媒介。

“我们要走出对传统武术的认知误区,更加注重现代人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乔凤杰说,只有积极探索推进传统武术的供给侧改革,让武术文化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传统武术才能持续与时俱进、不断传承发展。

就武术类非遗项目如何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郝庆军表示,迄今为止,我国武术类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519项,其中,列入人类非遗代表性名录1项、国家级项目67项、省级项目452项。他表示,各地首先要认真梳理武术类非遗项目与当地文化特色之间的关系,深入寻找各类武术类非遗项目中最能体现当地历史、人文的文化标识、精神特质,发掘整理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体系、传承谱系以及分布特点、自身优势和地方特征等。

郝庆军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应把武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体系与区域发展规划相结合,打造武术文化特色小镇、武术非遗历史名村名镇。同时,要积极争取举办武术交流活动、非遗展示活动和武术赛事,让非遗项目带来客流,带来产业,带来投资,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武术人才的培养!”河北体育学院原院长、河北省体育局原一级巡视员张绰庵建议,师徒传承是最具中华文化传承的典型特征,要继续加大对武术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实现“名师出高徒”。同时,要继续大力推广传统武术进校园,营造浓厚武术文化氛围,培养青少年武术兴趣,增强文化认同,培育民族精神。

张绰庵还建议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利用好武术专业教学模式,在武术文化研究、武术学科专业建设、教学训练科研团队建设、武术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构建相互融合、紧密衔接、共同促进的武术文化传承体系,使高校成为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的引领者、主阵地。

2023-08-31 ——与专家学者共话武术文化传承和发展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2623.html 1 武术文化要更好融入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