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旧厂房、灰色的反应塔,一座座冰冷的工业建筑化身多彩旅游景观,工厂变成人们打卡的旅游景区。工业旅游在改变城市景观的同时,丰富的旅游体验也开启了新商机,吸引众多企业跑步入场。
暑假打卡大化工业遗存
“嗨!去大化厂区感受沧州工业发展脉络?”这句话成了沧州青少年假期约伙伴的高频句。
岁月如歌,城市巨变。大家耳熟能详的沧州大化化肥生产厂区,经过改造提升,已成为沧州青少年假期网红打卡地、一个展现工业文明与现代艺术的文化新地标。
大化工业遗存占地500余亩,提升改造过程中,融合了时代工业特征和非遗文化活态特色,将大化原有厂房、仓库、火车站台及工业设备和建筑等,打造成集工业流程科普、展示文创、儿童娱乐于一体的大运河工业文化遗产区。
工业遗存核心区即原来的化肥生产区域,这个区域对原有工业设备进行了修复(除锈)维护,增设了观光廊道。踏上观光廊道,大家瞬间被错综复杂的管道和机器包围,层层叠叠的压缩机、密密麻麻的管道,在经过修复后原貌呈现。从前热火朝天、机器轰鸣的生产场景似乎就在眼前。在这里,人们在感受化肥生产工艺流程、科普化工知识的同时,也感动于沧州大化曾经的辉煌。
位于厂区东南侧的游乐园(又名罐罐乐园),结合原水汽车间旧址改造而成,是一个以工业遗存为主题特色的儿童乐园。
罐罐乐园色彩明快,原来净化水的大罐改造成了各种游乐设施,大型滑梯、旋转木马、攀爬绳索等应有尽有。这个主题乐园以水净化科普为主题,将原水汽车间的预处理系统、反渗透系统、脱盐系统和循环水系统,分别改造为大罐高空拓展乐园、澄清池爬网乐园、反渗透跳跳云乐园、脱盐小罐迷宫乐园和循环互动水乐园,还融入特色IP,成为一处乐学成长、寓教于乐的工业探险乐园。
植入文化 工业旅游成富矿
在对废弃工业厂址改造提升发展工业旅游的同时,我市很多企业也纷纷行动起来,从自身特点出发,开发特色工业旅游线路,通过产品与文化植入,提升自己的品牌美誉度。
泊头市三井大运河酒文化产业园是国家2A级工业旅游景区,包括十里香文博大厦、滨水景观公园等。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游客可参观酿酒车间、大曲车间、地下酒库等。
沿着旅游线路,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酿酒车间,数十个发酵池整齐排列,里面堆放着发酵中的粮食。俯身一闻,丝丝酒气飘入鼻中。如果有幸,你还能参与酿酒,亲身体验一把酒工的日常,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从一颗颗粮食中渗出,最后凝结滴落。
好奇心强的游客,还可进入大曲车间,这里存放着制酒的精灵。每当新酒酿造时,酒工都会从这里取一些“板砖”碾碎,细细地撒入粮食中,然后静等时间的转化。
李磊是我市一位资深旅游线路策划师,前不久刚帮助两家企业完成了工业旅游项目策划。
李磊表示,工业旅游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当时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为宣传品牌和产品,组织游客参观其生产流水线,引起众多厂商争相效仿,其中部分厂商采取了对参观者收取少量费用的做法。而后这一做法传导到其他工业领域,逐步演变成以工业遗址和工业观光为主的工业旅游。
我国的工业旅游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自2004年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后,上海、青岛等地开始积极探索工业旅游项目。
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发展工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在工业化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工业厂址,是发展工业旅游的天然资源;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有很多新的成果可以借用,比如泊头火柴、铸造等。
“工业经济”走向“体验经济”
工业与旅游的联姻将会产生多赢的效果,从“工业经济”走向“体验经济”,对于传统工业基地寻找转型升级之路、提振经济、缓解区域就业压力、改善生态环境、重建城市形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做好并不容易。
三井大运河酒文化产业园负责人李梅表示,工业旅游,绝不是简单的“工业+旅游”,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通过恰当的组合改造形成新的旅游产品,创造性地将工业的迷人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多要素中去,营造全新的体验氛围,借以展示工业文明。
因此,需要改变过去单调的工业旅游内容,在了解企业历史文化、参观生产线的基础上,增强互动性、趣味性、体验性,力争做到别致或是极致。与此同时,组织不同的企业和特色乡镇、高新经济开发区、产业园、港口等一起进行整体规划,形成特色工业旅游集聚区,串成完整的工业旅游路线,或是将工业旅游项目植入经典旅游线路中,打开工业旅游的消费市场。
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5年,我国工业旅游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接待游客总量将超过10亿人次,旅游直接收入总量超过2000亿元,实现综合收入总量可能超过直接收入的10倍以上,新增旅游直接就业超过12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新增超过6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