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沧州自古人杰地灵、音乐文化灿烂,拥有汉代音乐家赵定、唐代歌唱家何满子,现代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唢呐演奏家赵春亭等一批音乐名人。近年来,我市词曲编音乐人常连祥经过多方搜集、考据、整理,撰写了8篇“沧州籍著名音乐家系列”文章,展现家乡厚重的音乐文化积淀,擦亮沧州文化名片。
常连祥说,其实早在30年前他就整理过沧州籍音乐家的资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群艺馆工作,当时正编撰沧州文化志,自己就负责编写其中有关沧州音乐的内容。
“那时可供参考的资料少,基本上都是自己搜集信息,其间,曾多次到北京和天津等地,拜访相关的音乐名人,寻找挖掘有关资料。”常连祥说,最终仅搜集整理了三四名沧州籍音乐家的简介信息。
这些年,常连祥在工作中了解和接触到的沧州籍音乐家越来越多。2021年,他萌生了再次整理这些资料的想法。在他看来,这些沧州籍音乐家,是家乡的骄傲,搜集记录他们的事迹和取得的成绩,是兴趣和爱好,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作为抗战时期的经典之作,歌曲《解放区的天》广为传唱,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首歌的作者刘西林是地地道道的沧州人。为了搜集刘西林的资料,常连祥颇费周折。
刘西林已去世20多年,常连祥联系他曾经工作过的多个单位,包括延安文化研究所和电影局等,辗转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找到了他的儿子。“确实听父亲说过老家是沧州的,但具体是哪并不清楚,他不到20岁就去了延安……”电话那头的消息令常连祥欣喜中带着失落。
由于研究沧州民歌多年,他对各地民歌细微的差别十分清楚。虽说《解放区的天》被重新填了词,但曲调基本没变,常连祥听出这曲调和沧县南皮交界一带的秧歌调高度契合,据此推断刘西林可能居住在这一区域。随后,他又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到,在南皮集北村,刘家是大姓,而且走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常连祥更加觉得刘西林可能就是南皮集北村人。后来,刘西林的儿子意外发现了一件父亲的遗物,上面留下的信息证实了常连祥的推断。
为了让资料详实和严谨,常连祥对沧州籍著名音乐家或其亲属都认真进行追踪、采访,对他们的音乐成就予以深入梳理与研究。他拿出这些年与前辈们的往来书信,纸张虽已发黄,但都保存完好。不管是亲自去拜访还是电话交流,他都会仔细聆听和记录。
“青县的施万春先生曾参与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音乐创作,还为电影《青松岭》作曲;青县赵辛庄的吴光锐曾随联合军乐团参加过开国大典,他创作的《运动员进行曲》享誉海内外……”对自己整理的8位沧州籍音乐家,常连祥如数家珍。
这些沧州籍的著名音乐家,是沧州的骄傲,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秉承前人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用以激励后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常连祥说,他希望通过努力,不断丰富完善沧州籍音乐家的有关内容,让更多人认识他们、了解沧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