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公益讲座结束后,有位妈妈找到我说,她的女儿6岁,爱思考有主见,但就是不喜表现。家长很心焦,找老师请求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在家中也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孩子:“你去试试,别害怕,一定能行的!”可每次女儿都是同一句回答:“不行的,妈妈,我真的害怕!”
妈妈的困惑分明写在脸上:“兰香老师,我的孩子她到底怕什么呢?”
我真诚地望着这位母亲,说:“这个问题,最该问的是您自己。她有能力却从不表现,怕的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是怕失败,一定是她之前经历了失败后,还要承受自己承受不了的后果,比如家长的批评或是惩罚;如果是怕丢面子,一定是她有自尊心强、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如果是怕自己没能力做好,有可能是孩子独立做事时经常被家长指手画脚,挑剔指责,从而没了信心。”
“小时候她做事情,我确实管得挺多,还特别爱挑毛病。不过孩子做错事我狠狠批评,不也是为她好吗?”妈妈反问。
“做错事就会挨批,但不做事就不会犯错,所以不做最安全。”我说。
“可是我鼓励她了,我说‘别害怕,你一定能行!’”妈妈说。
“如果换成‘别害怕,犯错和失败都没关系’呢?其实,错误是成长的最好机会,犯错的孩子更需要爱。”我说,“孩子每一次犯错,都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更好地了解他们,并且更加知道他们需要在我们的帮助下学习什么。”
我记得,有一次收拾屋子时,面对眼前十几个大垃圾袋和打包好的几个行李箱,我提议分几次下楼,先扔掉垃圾再搬下行李。儿子一边扫地一边看了一眼物品,自信满满地说:“用不着,全都整理好吧,一次就能搞定。”
我在心里摇摇头,但语气平和地说:“好的,那我去忙其他活儿了。”
当孩子试图拿起这些垃圾时,才发现有的袋子质量太差,一拎就破了;有的垃圾装在纸箱里,方方正正不好上手;还有的垃圾没有找到合适的袋子,一直散落在地上……原来自己小看了倒垃圾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
“老妈,我先拎一趟下楼,您等我一下。”孩子说完,尽最大努力一口气拿了四五个垃圾袋下楼去了。他嘴上不服软,却已经用行动证明,自己确实小瞧了这些大大小小的袋子。
我目测眼前的物品,两个人没有三四趟肯定倒不完,但我没说话,也挑拣了几件垃圾随后下了楼。两个人在楼下的垃圾箱旁碰见,相视一笑也不多言。就这样上楼下楼,几个回合,终于把屋里的杂物清理干净了。
手拿着剩余的几个一次性垃圾袋,我不动声色地说:“这个袋子如果再大上两号,再结实一点,干起活来一定更省力。当然喽,如果养成顺手扔垃圾的习惯,那到最后肯定会更加轻松。”
孩子没说话,轻轻“嗯”了一声。
大多数时候,父母与孩子相处,没必要非要分个是非、争个输赢。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无论面对的是劳累事还是轻松事,开心事还是烦恼事,只要有了父母爱的浸润,就有了成长的肥沃土壤。一个懂爱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有信心,就一定会健康成长。
(作者系市迎宾路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