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8日
第05版:05

刘洪泰:

寻访亲历者 还原运河村庄抗战史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刘洪泰多次走访村里的老人,这是他采访百岁老党员王金荣。老人大多耳背,他要贴近老人耳边才能沟通交流。

青县流河镇盖宿铺村,运河边的一个普通村庄,近年因红色笸箩渡及百岁抗战老英雄王金荣而渐为人知。

86年前的9月11日,日寇侵入盖宿铺村,烧杀抢掠。村民们心怀国仇家恨,走上了惊险无比的敌后抗日之路。

抗战时期,盖宿铺发生了哪些故事?王金荣之外,是否还涌现出其他抗战老兵?作为运河边的村庄,这里的抗战故事是否有其独特的地域性……

青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刘洪泰是盖宿铺村人,一直热心于挖掘家乡文化。他发现,盖宿铺村抗战故事波澜壮阔,青县党史却少有提及。他遍访村中老人,搜集村子里的红色故事,写下洋洋万言的调研报告,填补了青县抗战史的空白。

日前,记者再次走访盖宿铺村,在一位位老人的讲述中,深入到这个运河村庄的抗战记忆。

1937年——

一扇门板铭刻国仇家恨

在102岁抗战老英雄王金荣家,说起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老人一下子陷入了深深的记忆。

“七七事变”后,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9月9日,日军沿津浦线和运河南下攻入青县境内,制造了屠杀186名百姓的“流河惨案”。消息传到盖宿铺,村民们四散奔逃,只有极少数老人故土难离留在村中。11日,大雨滂沱中,日军继续南下,他们挨家挨户拆卸老百姓家的门板,垫在炮车下前行,傍晚时分进入盖宿铺村。

进村后,他们四处搜刮粮食及家禽家畜。两名日军捉到村民留下的一头猪后,又拆卸张作兰老汉家的门板。张作兰当年71岁,他上前理论,被鬼子踹翻在地。他死死抱住一名鬼子的大腿,不让日寇把门板抢走。另一名鬼子兽性大发,举起刺刀猛戳张作兰的后脑勺,张老汉闷声倒在自家门前……

12日,鬼子继续沿运河南下。张作兰当时并没有死。20天后,他在悲愤和痛苦中死去,临走前,双眼紧紧盯着自家空空的大门口。

刘洪泰说,第一次听闻此事,他就红了眼睛。为了查证此事,他又找到张作兰的曾孙张瑞了解情况。遥想当年惨状,张瑞义愤填膺。他说,曾祖父当年去世后,其侄张国臣一直记着这份血海深仇。1943年,冀中八路军干部刘敬修到村里发展党员,张国臣和村中另外5名青年一起秘密加入共产党。

1943年——

运河畔建起秘密笸箩渡

青县党史记载,刘敬修早在1940年春就奉命来到青县,开展敌后斗争。但他1943年春秘密来到盖宿铺,是刘洪泰在寻访中听老人们说的。在大家的讲述中,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渐渐浮出水面。

刘敬修此行的目的是建立笸箩渡,为八路军干部到运东开辟根据地打通秘密交通线。

通过侦查,他秘密发展了6名青年农民入党。除了张国臣,还有刘士珍、刘士甲、焦连海、王金荣等。这6个人都是穷苦出身,水性好,有强烈的抗日爱国情怀。在村内一处没人居住的房子内,刘敬修召集他们召开秘密会议,成立了盖宿铺地下党支部,焦连海任支部书记。几个月后,党组织秘密运来一只长4米、宽2米左右的大笸箩,刘敬修下达了秘密任务:用它运送八路军和地方干部渡河。

大笸箩先放在张国臣家,后又转移到村北菜园地窖,盖上柴草作掩护。盖宿铺笸箩渡从此秘密建立起来了。6名地下党员冒着生命危险,秘密摆渡冀中八路军干部。

刘洪泰说,采访中,王金荣多次说,当年的共产党不容易呀,没有物资,武器也落后。但他们不怕死,干什么事心里都先想着老百姓,得民心呀。这个渡口一设就是好几年,死过人,可从来没有停摆过。当初上级命令他们一定要守口如瓶,对谁也不能讲。他们就真的谁也没告诉。这个秘密一直持续了70多年,直到2021年《沧州日报》记者来采访,当年的摆渡人王金荣才重谈往事。

刘洪泰也是从那之后才知道,原来大伯刘士珍也是当年的摆渡人。他小时候长在大伯家,却从没听大伯提过。

1943年——

小米加撅枪打赢破袭战

随着寻访的深入,刘洪泰越来越迫切地感受到,这是在时间的赛道上抢救历史,必须争分夺秒。王金荣102岁了,其他老人也大多八九十岁,对一件事的回忆难免有偏差。刘洪泰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也因此和很多老人成了忘年交。老人们的讲述,也一次次把他带到村庄的另一个时空中。

1943年的那个春天,盖宿铺及周边村庄的地下党员及爱国青年很快成立了民兵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们扒铁道、埋地雷、炸铁路,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

盖宿铺紧挨运河,离津浦铁路不远。他们泅渡过河,来到津浦线上。当时津浦铁路被日军占领,鬼子经常开着铁甲车沿铁路线巡逻。等铁甲车走远后,民兵们迅速冲上去扒铁道、拆道板、埋地雷。鬼子火车一到,随着一声巨响,火车头被炸得翻出车轨,铁道边的电线杆子和火车上的粮食枪械弹药等货物也被炸得飞上了天。

首次破袭战的胜利鼓舞了抗日士气。此后,党组织又成立了区小队,长期在运河两岸进行抗日武装斗争,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民兵队的武器哪里来?67岁的村民刘士旺讲述了他的父亲刘希朋为八路军秘密运送武器的惊险经历:“抗战时,父亲常去津南一带做小买卖,把盖宿铺的瓜果蔬菜贩运到天津,再把天津的煤油、洋蜡等物品贩运回来。后来,八路军找到他,让他与人秘密接头,帮助八路军秘密捎带军需物资,其中就有撅枪和子弹,还捎过一部电话机。为防止敌人搜查,父亲把这些物资藏在特制煤油桶的夹层中,或者藏在装满臭鱼烂虾的臭条筐里。父亲经常跟我说:‘只要能尽早打跑小鬼子,我不要八路军一分钱!逮着不就是个死嘛!总比在家被鬼子欺负死强!’”

1944年——

“鬼子来了”成了她一生阴影

寻访中,刘洪泰发现,抗战期间,盖宿铺交织着两条线,一条是日本鬼子蹂躏老百姓的罪恶线,一条是老百姓奋起抗争的抗日线。那八年,有战乱、罪恶、血腥,也有惊险、勇气、激情。刘洪泰觉得,在记录抗战军民英勇抗敌的同时,也要记录下日军不可饶恕的罪行。

时间来到了1944年。面对抗日军民的反抗,日军发动大扫荡,四处捉人,无恶不作。

刘士珍是地下党员,也是秘密摆渡人之一。1944年的一天,鬼子闯进盖宿铺,将刘士珍抓进据点严刑拷问。刘士珍咬紧牙关,坚决否认自己的秘密身份。因为没有充足的证据,几天后,村里几个人把他保了出来。

刘士珍被鬼子抓走后,他的妻子带着年幼的孩子逃到了附近村庄亲戚家躲藏。当时,她已怀有身孕。连日来没有丈夫音讯,她又惊又怕又担心,生下儿子后,变得更加焦躁不安。此后,不管见到谁,她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鬼子来了,赶紧藏起来吧……”

这句话她念叨了一生,直至1993年去世。

采访中,刘士珍的儿子、78岁的刘文才说:“我出生不久,抗战胜利了。‘鬼子来了’,却成了我母亲一生最大的阴影。日本侵略给我们的伤害太深重了。我母亲的经历更加证明,血腥的战争造成的心灵创伤,是一辈子都无法医治的。”

1945年——

大运河上勇截“满铁船”

1945年5月,一支由20多只船组成的大型船队,满载各种生活用品及军需品,沿大运河由南向北朝天津驶去。五区区委得知后,在盖宿铺至北蔡庄段运河组织优势兵力,截获了这支“满铁船队”,缴获了大量战利品,军民士气大振。

过了一段时间,鬼子再次组织“满铁船”队经过运河,区小队和民兵再次在盖宿铺堵截。日军这次组织了大量兵力,把盖宿铺包围了起来。由于兵力不足、武器落后,区小队边打边退回村中,以村民姚若红家屋顶作堡垒,与日军激战数小时。危急时刻,县大队火速赶来支援,日军见状向村东运河方向撤逃。县大队乘胜追击到河堤,日伪军纷纷跳河逃命,淹死了不少鬼子和汉奸。

村民张新民说,这次战斗转败为胜,多亏了他的父亲张汝连。张汝连腿有残疾。当天,他在村东菜地干活时,看到日军向盖宿铺进军后,顿感事情不妙。他不顾残疾,一路快跑到村中报告后,又拼尽全力跑到邻村报信,才使得县大队能及时前来支援。

此后不久,盖宿铺村老百姓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消息。

时光如水,岁月远去。很多亲历者已经故去,知道村庄抗战故事的人越来越少,刘洪泰寻访的脚步也越来越急。他写下洋洋万言的《盖宿铺村近现代红色革命斗争调研报告》,拍了大量的视频、照片,尽可能全面地还原盖宿铺村的抗战史。

“好像总有个声音在提醒我:快点儿,再快点儿。”刘洪泰说。

幸而有刘洪泰矢志于搜集整理红色文化资料,盖宿铺村的这段抗战记忆,才得以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2023-09-08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刘洪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3397.html 1 寻访亲历者 还原运河村庄抗战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