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09日
第03版:03

50余年坚持公益未停歇 他把慈善融入生活

——公益人士李耀明的爱心故事

李耀明看望家庭困难学生

本报通讯员 陈英华 尹晶晶 本报记者 周 洋

今年66岁的李耀明从事公益活动50多年了。帮助孤寡老人、五保户、困难学生,义务为工友、街坊邻居理发,向困难职工和灾区人民捐款……公益活动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小就埋下了“善行”的种子

1957年,李耀明出生在东光县找王镇东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上小学时,他就非常崇拜军人和雷锋。“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雷锋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我从小就心生敬佩。”李耀明说。

“雷锋精神”为李耀明树立了人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也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善行”的种子。

上小学时,李耀明的爷爷负责村南公路两侧的树木看管,放学后和周末,他经常帮着爷爷平整这条土路。当时,村里有一位五保户老大娘,李耀明常帮助她担水、打扫院子,还帮着劳动力少的街坊邻居割麦子。

上初中后,李耀明组织成立了学校的“学雷锋小组”,用节假日打草、卖废品挣来的钱买了一把推子,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同学们理发。麦收时,还经常组织小组成员一起参加义务劳动。

1976年3月,李耀明应征入伍,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参军期间,李耀明训练刻苦,依然热心为战友们理发。7年间,李耀明年年受到师部嘉奖,并获得“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还荣立“三等功”。

加入社会爱心组织关心困难学生

1983年,李耀明退伍后,回到东光县老家,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这期间,他乐于助人的品质丝毫未变。帮助孤寡老人、五保户,义务为工友、街坊邻里理发,向困难职工和灾区人民捐款……他还在2011年加入了东光爱心联盟志愿组织。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公益之路上,最让李耀明关注的,是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们。

家住东光县南霞口镇燕台南街村的张倩(化名),自幼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在生活中不仅需要承担起照顾生病父亲的重担,还利用闲暇时间勤工俭学。升入高中后,张倩在校成绩一直十分优异。

2017年,李耀明和志愿者们知道了张倩的情况,非常同情她。为了让张倩减少奔波劳顿,能多与父亲见面,志愿者张雅娟一直专车接送她往返于学校、医院和家之间。后来,张倩父亲因意外跌倒,导致病重离世,在处理丧事期间,李耀明等爱心志愿者忙前跑后。李耀明还自掏腰包雇来了机械,和村里的父老乡亲一起帮助张倩妥善处理了父亲的后事。

在爱的阳光沐浴下,张倩不负众望,高考时取得了全县理科最高分。

东光县找王镇班庄村的李伟(化名)是个孤儿,从小由堂姐抚养长大,是爱心联盟的救助对象。2018年8月,刚收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李伟突患脑积水住院,急需做手术,李耀明和志愿者第一时间开车赶到医院看望。当天,他们在爱心联盟微信群和公众号发起了为李伟募集善款的倡议。李耀明首先捐了500元,随后,在短短4个多小时里,大家筹集善款16630元。

冬天到了,李耀明考虑到李伟周末回村里的取暖问题,让周末放学后的李伟住在自己家里,由他负责李伟的吃住。

东光县找王镇前东村的刘娜、刘娟(化名)姐妹俩,父亲因尿毒症去世,母亲独自挑起全家生活重担。东光爱心联盟经过调查走访后,将姐妹俩确定为救助对象。一次,李耀明得知正在家里上网课的刘娜感觉身体不适,便第一时间开车拉着她来到县医院检查治疗,随后又来到沧州市中心医院。最后,刘娜被确诊为急性脑炎,住院期间,李耀明开车往返于东光和沧州市区之间,前后为孩子治病捐助了1700元钱。

坚持行走在公益之路上

爱心联盟的每次公益活动几乎都有李耀明的身影:连续七届“阳光公益夏令营”全程参与;连续三年的“阳光爱心粥屋”,全年出勤率都在100天以上,被誉为爱心粥屋“大管家”;新冠疫情期间,不仅主动参与值守,还多次自掏腰包为小区、村口值守人员购买方便面、水果等食品,并为张汪村值守活动房捐赠了一台空调……

十多年来,李耀明在东光爱心联盟的各项捐助活动中,累计捐款8万多元,义务出车4万多公里。

李耀明的爱人张淑新对丈夫的爱心志愿活动非常支持,不管寒冬酷暑,每次李耀明和大家做完公益活动回来,她都会及时帮着清洗志愿者所穿的红马甲,确保每一次活动大家穿的红马甲都整洁干净。“为爱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社会是有温度的。”张淑新说。

爱心联盟的志愿者刘占宇说,李大哥这些年不计个人得失,一直在公益之路上奉献着,值得所有人学习。

李耀明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军人,即使脱下军装,为人民服务的信条也永远不能变,只要条件允许,他就要像雷锋一样,将爱心公益事业一直做下去。

2023-09-09 ——公益人士李耀明的爱心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3538.html 1 50余年坚持公益未停歇 他把慈善融入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