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贾世峰
初秋时节,农田里到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由于前期台风引发的洪涝灾害,给我市农业生产带来影响,更需要做好田间管理,抗灾夺丰收。现在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一个来月时间,各县(市、区)粮食生产情况如何?采取哪些举措应对汛情影响?下一步怎样做好田间管理?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秋粮长势总体良好
“目前水稻长势良好,现在应注意防止病虫害的发生。”9月6日,在沧县兴济镇南堤村合作社的水稻田边,合作社负责人袁振强说。今年南堤村合作社种植了6200余亩庄稼,虽然先后受到干旱和强降雨影响,但市农科院农业专家的靠前指导,让袁振强和乡亲们吃上了“定心丸”。
“再有几天,我们1600多亩的早玉米就要收获了,现在看应该会大丰收。”袁振强说。
当前正值秋粮生产关键期。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我市秋粮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目前玉米正在灌浆,大豆处于结荚鼓粒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今年秋粮面积达到850万亩,比上年增加25万亩左右,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高粱面积增加9万亩。当前,我市除局部洪涝灾区外,大部分县(市、区)土壤墒情好,加之雨热同期同至,利于玉米等秋粮作物生长发育,长势良好。
这位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各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正一手抓防灾抗灾救灾减损失,一手抓大面积单产提升促增产,全力以赴以丰补歉、以秋补夏,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真金白银强化关键举措
前几天,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秀芬带领部分农技专家来到献县泛区的张村乡农广家庭农场,开展灾后重建技术指导。“今年10月份,冬小麦种植就要开始。目前农场积水严重区域,要尽快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全力排出农田积水。”她说,排完积水,要加快农田透气晾墒,等具备农机下田作业条件后,及早追肥整地,为冬小麦播种创造有利条件。
献县张村乡农广家庭农场,流转张村乡前尹庄村及附近耕地3000余亩,其中,大豆、玉米复合种植2000亩。目前,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他们正通过开挖沟渠、机械排水等方式进行恢复生产。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抗灾夺丰收,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推动落实防灾减灾和生产恢复措施:
——抢排农田积水。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应急管理部门紧急调用水泵等储备机械,组织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抢排农田积水。
——加强技术指导。市农业农村局派出9个工作组和40个科技小分队赴受灾一线,制定灾后恢复生产十条措施和部分作物救灾技术意见,促进受灾作物恢复生长。
——强化救灾支持。农业农村部门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682万元,支持献县等地抓紧开展农业防汛救灾等相关工作,在全市安排一次性补助资金1896.2万元,支持重点地区开展玉米大豆“一喷多促”。各地落实喷肥打药等灾后田管措施,加快改种补种短生育期作物,加密病虫监测预警,全面落实防治措施。
奋战40天努力夺丰收
眼下,盐山县常庄乡大卢村的田地里,大片大片的玉米长势良好。在连片的玉米地间,农民忙着进行田间管理。
“正是病虫害防治关键期,我们抓紧组织人力,抓好病虫害防治、除草和追肥,用科技力量保丰收。”常庄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粮食稳产增产,关键在科技。今年秋粮生产期间,市县农业专家组织专家团,挂片蹲点进行指导。科技小分队赴各县(市、区)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努力把大豆种子包衣、密植匀播、病虫防控、抗旱防涝、低损收获等关键技术推荐给地方和农户,推动大面积提升单产。”市农科院研究员吴存祥说。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距秋粮大面积收获还有20多天,夺取丰收还要过秋旱、秋涝、霜冻、病虫害等多个关口。农业部门将分类指导、精准服务抓好秋粮中后期田管,全力以赴确保全市850万亩秋粮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