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1日
第06版:06

泊头泥人

周宝忠

泊头市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泥人之乡,其规模和影响力,远大于白沟泥人、玉田泥人、保定泥人。一年四季,只要运河不结冰,南来北往的客商通过运河来泊头批发泥人,逢五排十大集,更是人山人海,交易活跃。闻名的泊头泥人,是怎样落户于泊头,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这里面有一个神奇的民间传说。

不知什么年代了,有的说是大清年间也有的说是民国年间,运河里出了一条黑黑的大蛟龙,时常通过连接运河的几条大河兴风作浪,特别是新桥的驿水河,更是黑恶龙出没的地方。黑恶龙要么吞吃幼童猪羊,要么发大水冲垮河堤,淹没村庄良田,可害苦了这方百姓。

当时人们无计可施,就听信巫婆神汉的话,在河堤上不停地烧香磕头上大供。为了表示虔诚,还将猪羊牛马之类的活物摆供,乞求黑恶龙放过这方百姓。然而这条黑恶龙根本不买账,纳享了百姓的贡品后,依旧祸害百姓。这可怎么办呢?百姓们无计可施,只好乞求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降服这条恶龙。然而观音菩萨迟迟不肯显灵。

话说有这么一天,一位云游僧人来到了驿水河边,看到这个场景后,双手合十,说声“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之后大手一挥,说声“来!”顿时衣袖中抖出一堆泥人来。这些泥人有拿刀的拿剑的拿棍的,还有拿双斧的,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人们仔细一看,嚯!这不是水浒一百单八将中的人物吗?云游僧人将这些泥人头冲大河,一一摆好放在了河边。说来神了,刚才还波浪翻滚的河水顷刻间平缓了下来。

百姓们见此,如同见到了活菩萨,赶紧跪地磕头,乞求僧人救苦救难,降服黑恶蛟龙。僧人微微一笑,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说声“来!”顿时眼前出现了一堆泥巴。僧人指着眼前的这堆泥巴说道:“黑恶龙最怕水浒一百单八将,你们就塑上这些天罡地煞星来震慑黑恶龙吧!”说完,化作一缕祥云缓缓飘向空中。百姓们如梦方醒,哦,这不是观音菩萨显灵来搭救这方百姓了吗?!赶紧跪地磕头,冲天拜谢菩萨。

从此之后,人们便按照观音菩萨的指点,用泥巴塑造水浒一百单八将,摆放在河边镇妖。这些天罡地煞塑得栩栩如生,个个活灵活现,站在水边,犹似神兵天将。说来神了,从此后,黑恶龙再也没有出现。附近几条河流的百姓听说后,纷纷效仿,塑造出水浒一百单八将,摆放在河边。至此,泊头驿水流域一带开始塑造泥人,泥塑之风开始慢慢兴盛起来。

人们塑造泥人,开始是为了镇妖降怪,在塑水浒人物的过程中,慢慢走向了日常生活。渐渐地,泥塑的人物如玉皇大帝、钟馗、关公、尉迟恭等走入了庙堂神龛,泥塑的猪牛羊等动物走向了祭祀场所。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加大,这些泥塑品便走向了集市,开始了交易。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儿童玩具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出来。

泊头当地就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寺门村的娃娃,黄屯的鼻(哨)儿,范庄的小簸箕儿,拿手要数三痴斋(军西村)的小泥人”。那时候,泊头附近的农村都以家庭作坊式来制作泥玩具。在泊头运河岸边,曾经有一个“娃娃市”,相当大,当时在华北地区非常有影响。连北京、天津、河北境内及山东、东三省的泥塑商人都来此批发泥人。当时泊头的寺门村、黄屯、范庄、军西几乎家家都在做泥人。“寺门村的娃娃”,最大到一尺,以模具翻制,题材多以财神、寿星、观音菩萨和戏曲人物为主。在造型施彩方面,“寺门村的娃娃”一直沿袭泊头泥娃娃的特点,一面(正面)造型色彩丰富,另一面(背面)无造型,平涂绿色、灰色、紫色等暗一些的颜色。精致与简约并存,深受人们喜爱。黄屯的泥鼻儿(泥哨),是三角鼻儿,有三个眼,一个眼儿用来吹,两个手指分别捏住其他两个眼儿,如果技艺纯熟的话,还能吹奏出完整的曲子。

笔者老家南皮县,小时候这些玩意都曾玩过。这些东西,都是拿家里的破烂儿从货郎担那儿换的。货郎的“破烂儿头发吆,换娃娃吆……”悠长的吆喝声至今记忆犹新。泥鼻儿有的施彩、有的不施彩,造型朴拙,皆为纯手工捏制。当时的捏泥鼻儿,又被叫作扎泥鼻儿,据说当时的泥塑艺人,一小时能扎近70个泥鼻儿。即使这样的速度有时还供不应求,可见人们的喜爱程度。范庄的小簸箕儿现虽已不再生产,但在当时也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由此可见,当时的泥塑作品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有市场。

2023-09-11 周宝忠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3623.html 1 泊头泥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