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16日
第02版:02

同心援疆结硕果

——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19个援疆省市及中央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对口援疆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疆迎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最大、民生受益最多的时期。

似海深情,凝聚民心民意;如山厚望,激发奋进动力。全方位支援让新疆大地日新月异,让天山南北发展更有速度、民生更有温度、幸福更有厚度。

■ 对口援疆 助力巨变

新疆,安定和谐、繁荣发展、开放自信,援疆已经成为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住上安居富民房、走上柏油路、喝上自来水、享受免费上学……援疆支持让这些“红利”成为天山南北各族居民的“标配”。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批批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新疆各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援疆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各援疆省市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聚焦新疆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10年累计安排援疆资金近1700亿元(含兵团),并将援疆资金总量的80%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80%用于民生。

对口援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10年累计投入资金775.4亿元,推进一批惠民工程建设。受益于大规模投入,南北疆乡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1100万各族群众住房条件改善,200多万劳动力稳定就业,新建和改扩建学校2100余所,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对口援疆走深走实,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和田、喀什,各族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北上广深。一段段公路、一座座机场、一条条铁轨,汇聚了万里之外的一批批游客。

从自然风光到特色文化,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带动产业发展。“旅游援疆正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从事旅拍工作的麦吾兰·图拉克说,这也拉近了新疆和其他省份的距离。

■ 山海情深 双向奔赴

在对口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新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内对外开放能力不断提升,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驶入快车道,地区生产总值由8360多亿元增长到1.7万亿元,年均增长6.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石化、电力、纺织等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现代产业体系。

广袤的新疆大地,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援疆干部因地制宜,把“输血”与“造血”“硬件”与“软件”“支援”与“互利”相结合,形成了全面推进的崭新局面。

山海遥望同月明。10年来,援受双方协同配合,实现援疆模式由单向支援向双向合作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加强新疆与内地产业合作、人员往来,鼓励和引导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鼓励和支持内地人口到新疆创业、居住。”10年来,援受两地人员往来日渐密切。新疆少数民族群众有序到援疆省市企业务工累计达17.5万人次。

无血缘有亲情、有距离无隔阂,各种形式的交往跨越数千公里,促进了边疆地区与祖国各地互动交流。

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感人故事勾勒出对口援疆国家行动的巨幅画卷,使其成为天山南北巨大深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帮助各行各业实现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在当地留下交往交流交融的佳话。

■ 久久为功 共创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与援疆省市各族干部群众在互相走动、互相学习中共同成长。

为了留下带不走的队伍,各援疆省市常态化开展帮带提升工程,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援疆干部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实现受援地人才发展观念转变、工作能力提升。神经医学科医生薛志强在援疆专家的帮助下,从不能独立开展神经介入检查,到能够主刀颅内颅外手术,用一年半的时间成为吐鲁番市神经介入“第一人”。

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援疆干部人才身肩时代之责、满怀感恩之心、践行报国之志,用实际行动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0年来,5批次共2.1万名干部人才,9万余名教育、科技、医疗等紧缺急需柔性人才接续援疆,用不凡业绩谱写了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人生乐章。

“以前做梦都没想到会来新疆,现在一做梦就是新疆。”河北援疆干部周爱武说,回顾10年援疆路,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也将是他永远的牵挂。

新时代对口援疆在天山南北留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烙印,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新疆大地,接续援疆的步履不歇,各支援疆力量坚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将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15日电

2023-09-16 ——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综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4167.html 1 同心援疆结硕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