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区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有效整合辖区资源,探索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精准化服务“136+N”新模式,广泛吸纳“双报到”党员、党员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力量,加入网格员队伍,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新格局,唱响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大合唱”。
“红色管家”解民忧
“3号楼楼下有几块地砖塌陷了,居民进出不方便。谁这会儿不忙,咱们一块儿过去看看。”近日,魏国在小区溜达时,发现情况,立即在业委会群里反映。
“行,咱都带着工具,看看这活怎么干合适。”几位业委会代表一致响应。
几个人迅速赶到现场,有撬地砖的,有和水泥的,有抹砖的,不一会儿,塌陷的地方恢复了原样。
魏国家住新华区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南环中路社区军转干小区。他和这几位业委会代表都是小区的“红色管家”。
军转干小区是个无物业的老旧小区。前几年,小区里飞线乱拉、车辆乱停、杂物乱堆乱放,到处杂乱不堪。改善小区环境,成为居民的共同心声。但小区问题多、事务杂、居民意见也难统一,怎么改?由谁牵头?亟待解决。
平日里,小区里有几位老党员乐于帮助别人,在居民中威望很高。2016年,经办事处党工委和社区党委牵头、居民公开选举,这些“热心肠”有了新头衔——“红色管家”。从此,小区里有啥难题,他们都带头想办法解决。经过“红色管家”的多方协调,小区外墙粉刷、车位施划等多项难题都得到了解决。
“以前,每家每户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而如今,在业委会的带动下,大伙儿争着为小区出力,成为和睦的一家人。”说起变化,居民们赞不绝口。
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辖区共有13个社区、79个生活小区,其中,老旧小区占80%。目前,共有67个小区成立了红色业委会。党员带头,积极带动居民参与小区各项事务,将“多份力”紧紧地拧成“一股劲”,改变了过去小区治理社区唱“独角戏”的局面。
社会资源“联”起来
提起外卖小哥,人们不觉得陌生。但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活跃着一群与众不同的外卖小哥,他们除了派送外卖,还收集辖区民情、民意。
近日,外卖小哥陈世超在兴元社区广信小区送外卖时,发现垃圾分类箱上的一个公益广告牌松动了。他立即用手机拍照上传至“136民意快递”小程序。社区“接单”后,立即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一会儿工夫,就把公益广告牌固定好了。
“136民意快递”,是新华区在全区推广的党建引领、网格联动、共享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1”即党建引领1条主线;“3”即街道、社区、基层网格3级平台;“6”即物业委员会、楼院长等6方面基层组织。
为有效整合辖区资源,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在“136民意快递”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精准化服务“136+N”新模式,广泛吸纳“双报到”党员、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两新”党组织、青年团员等力量,加入网格员队伍,为居民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同时依托“红色议事厅”、“红色书吧”、党建文化广场等党建阵地,定期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网格员、居民代表召开居民议事会,广泛听取居民建议,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让社区党组织阵地“活”起来、社会资源“联”起来、党员居民“动”起来、居民自治“议”起来。
“旁观者”变成“合伙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近日,在蔡御社区党建文化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宣讲活动开讲了。辖区银发初心老党员宣讲队成员刘明亮用大白话、身边事,生动地向居民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银发初心老党员宣讲队队员平均年龄已达70岁,但是他们精神抖擞、学习劲头十足。平日里,他们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身边故事,向居民传递党的“好声音”。
在蔡御社区,除了银发初心老党员宣讲队,社区依托“136”智慧网格管理体系,联合共驻共建单位水文四队,将“双报到”党员充实到网格员队伍,吸纳科普文化人才担任三级网格员,成立“蒲公英党员志愿服务队”,在科普知识宣讲、助老扶贫、关爱青少年等方面,开展科普惠民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基层治理工作全面开展。
为打造一支兼具专业特长与参与热情的共治力量,鼓励条件适合的“旁观者”变成“合伙人”,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从辖区中挖掘出一批能人,形成能人先锋队,引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再升级。
荣兴社区发挥“青年汇智团”力量,组建了6支青年志愿服务队,让青年党员担任网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各志愿服务队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对队伍进行合理分配,分领域发挥作用,提高网格内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的办结率。
南环东路社区联合区人民法院,以“法律融入网格 做法律明白人”为主题,开展人民法院调解进社区、进网格普法宣讲活动,增强居民“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
东环中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孙亚英表示,办事处将不断汇聚多元治理力量,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形成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新格局,唱响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