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2日
第06版:06

一个奇迹的诞生

吴思妤

有时候,你会发现,奇迹之所以成为奇迹,往往是精神与力量的互相碰撞后的结果。比如,大运河,比如,大运河与南排河交叉点的倒虹吸工程。

没到这里的时候,我怎么也想不到,河下面还能走一条河。其实,看了以后,很长时间,我也是懵的。左看看静静流淌的运河,右看看若无其事的南排河,各走各的路。谁会知道,就在我们脚下,有一场无声的较量,正在进行着。

在新建成的博物馆里,我凝视着一张照片,久久无法挪动。这是一张当时的建筑场面。没有我们熟悉的大型机械,汽车、吊车、起重机、滑轮……这些都没有,扁担、小推车、独轮车、马车是最常出现的工具。除此之外,更多的,是人,还是人。陡峭的河坡,前面拉车的是人,后面推车的是人;整个河道,挖土的是人,抬土的是人;抬头看,最高的坡顶是人,低头看,最低的河湾内也是人。

隔着年代,即使是一张简单的黑白照片,我都能呼吸到当时紧张的气氛。这个工程,在当时来说,太异想天开了,太过于浩大了,太难为人了。我相信,当时主持建设的人,必然也是心里有些敲鼓的。可是,当工程真正开始时,没有人退缩,没有人再质疑这个工程能否做出来。人们肩扛手推,挖河道,挖隧道,用最原始的铁锹,一锹一锹地挖。没有石灰水泥,就用马车从太行山拉过来。迈过一条条河流,走过一条条山路,闯过一条条关口,那些努着劲儿向前走的马儿啊,怎么会想到,自己是在创造一个奇迹。

运河也惊讶。上一次看到这样壮观的情景,大概是在隋炀帝主持挖掘运河时候吧!作为一条人工河,对于人力的使用并不陌生。可是,人的精气神儿是骗不了饱经风霜的历史河流的。曾经,运河看到的人们,是在皮鞭的驱使下,用眼泪、用血肉、用生命挖掘出来的,河水的味道,都是苦涩的,带着血的腥气。哪怕千百年来,都无法冲刷掉。

可是,这一次,运河看到的,是一股子劲儿,是拧到一起,千百个人当成一个人使的劲头。20世纪60年代,在母亲的记忆中,还是缺吃少穿的时候,称得上穷困的生活,吃不饱或者说吃不好的肚子,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可这又如何,在这些人脸上,我看不到勉强这个词。每个人的眼睛里都闪着亮光,每个人的嘴角都是上翘的,每个人的手都是在使着十足的力气。没有人在后面催促,所有的一切,都是人们心甘情愿贡献着。包括力量,甚至,包括生命。

当人下定了决心,一条河都能创造出来,更何况,只是从一条河下面再挖出一条道来。于是,一条堪称奇迹的倒虹吸工程,就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据说,当年李先念总理曾带着外国友人来参观。这我能理解,换了我,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能够建成如此浩大且先进的工程,我也想显摆一下,想让外国友人看看,我们的国家,是有力量的,我们的人民,就是力量的源泉。

面对波涛汹涌的洪水,有的人,建成了诺亚方舟,拯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有的人,三过家门而不入,把一生奉献给了拯救老百姓;有的人,选择正面迎上,硬生生凭着人力,给洪水上了一个辔头,拉着它乖乖地换了一个方向。从此,洪水变得温顺起来,那颗奔放的心,沉静下来,顺着挖好的河流,唱着歌一路前行,投进大海的怀抱。

今年雨水充盈,站在南排河的堤岸上,河水悄然涌动着,在我的脚边反复试探着,一点点靠近。很快,就打湿了我的鞋面。一只野鸭子“嘎嘎”叫着扎进水里,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荡漾着,最后,散成一个硕大的虚无。抬头前往,弧形的闸口正静静地伫立着。里面,2.5米的深处,藏着一个南排河与运河共同的秘密。历经沧桑岁月,看过无数悲欢离合的古运河,与年轻的兄弟,同样人工挖掘出来的南排河,在交叉的瞬间,会说什么?会哭?会笑?或者,会共同赞叹一个奇迹的诞生?

侧耳细听,涌动的河水,正在告诉我它们的悄悄话。

你相信奇迹吗?你信。我也信。

2023-09-22 吴思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4723.html 1 一个奇迹的诞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