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杆祖传老枪,12套清招短拳,从祖上一路传来。1996年,走过46岁的郭雪迎,成了弓撑闭形门的掌门。
“德为先,艺为本,记住了吗?”
“记住了。”
“不许欺师灭祖,不许背师卖法,不许仗势欺人,有德之人可教,无德之人不可教,能做到吗?”
“能。”
祖训轰轰地响在耳边,从7岁起,他就听得如雷贯耳。那是爷爷的话,父亲的话,师伯师叔们的话,他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而今这些话听在耳里,不仅是祖训,更是期盼和嘱托,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为了掌门之责,为了武术之传,他愿赴汤蹈火,永不言苦。
没想到,这时起,他铺开了长达29年的义务授徒之路。
掌 门
20年光阴,郭雪迎在沧州市区的住房从临建到一间平房再到两间平房。他也从锅炉工到业务员到部门经理。不管生活如何变化,郭雪迎对武术的痴迷没变过。有过不去的坎儿,他去练一趟拳;有说不出的委屈,他去耍一回枪。手是两扇门,脚下一条根,一方水土养育了痴迷武术的人。武术,是他的精神支柱,也是他心灵依所。
技精于勤,几十年风霜习练,郭雪迎绝技在身,掌握了清招短拳的全部精髓,12套拳法,12种器械对打,10套空手对打……他走路生风,肩背挺直,身蓄凛然武风。
河间的乡亲们一次次把他请了回去。
有没有把式房他不介意,有没有好招待他不介意,只要村民愿学,他都认真教。围灯一挂,麦场练起,那是他小时的场景。现在所不同的是,他要自己坐车来回跑,全盘义务。
每次开场授徒,他都会重复一句话:“德为先,艺为本,不可恃强凌弱,不可狂妄自大……”
掌门,是个虚号,于他,却是心头沉甸甸的责任。
他接过的是传承的担子。他要将传统武术发扬光大。
而现实,并不乐观。练武的人越来越少了,大人忙于打工赚钱,游戏、手机成了吸引孩子们的法宝。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瑰宝,纵是“镖不喊沧”已是历史陈迹,但中华武术的瑰宝怎能任其消亡?
他要在沧州开设武场。他要义务教,让愿学武的孩子都能学。消息一放出去,很快就来了八九个孩子。
师父,师父。孩子们唤他,像他当年唤自己的师父。
这是他享受的最尊崇的称呼。他心中激情荡漾,唤一声,“孩子们,看师父给你们演一趟拳。”
拳似流星眼似电,腰如蛇行步似粘,崩打、败式、打虎式……孩子们看得眼花缭乱。
“喜不喜欢?”他问。
“喜欢。”孩子们答。
“愿不愿学?”
“愿学。”
“学武术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记住了吗?”
“记住了。”
师 父
哪有什么把式房,一家子住的是老旧三间小平房,连放器械的空间都难找。他只能领着孩子们在街边练,在胡同里练,在公园练……晨昏早晚,一处空地就可做他的场子。
义务教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郭雪迎身在企业,工资微薄。爱人没有工作,一直是打零工补贴家用,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爱人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义务”。办个班收点学费不行吗?在武校当个兼职教练也能有点收入,非得免费教,这不是鬼迷心窍吗?爱人的话其实也是许多人的疑惑。
“收费绝对不行。”郭雪迎态度很坚决,他一次又一次解释,“祖有祖训,门有门规,不能卖艺赚钱,我不能违背祖训。”
“什么祖训门规,人先得吃饭吧?练这玩意儿有什么用,教这学生有什么用?”咣,啪,有什么东西碎了。
郭雪迎还是那句话:“武术传到我这儿,不能让它灭在我这儿,如果那样,我有什么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郭雪迎是铁了心了,一定要教下去。他理解爱人的不理解,为了取得爱人的谅解,他在家里变成了贤惠丈夫,尽量多干家务活,买菜做饭洗衣拖地,样样拿得起,“只要让我教武术,我干啥都行。”
爱人最终拗不过他,依顺了他。
练武,是个辛苦活儿,没有场地,只能风吹日晒。他不忍心让孩子们在街头受罪,咬牙在自家平房后面,搭建了三间小屋。
天天指导,一月两月好说,一年两年也好说,十年八年下来,天天教学生,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
谁没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就是铁人,也会生病,郭雪迎当上了这个师父,就是生病也咬牙支撑。
感冒发烧他教,痛失亲人他教,在学生眼里,他是从不缺课的师父。单位重组他教,下岗分流他教,在家人眼里,他是不为外物所动的武痴。
郭雪迎教得费尽心力。
徒 弟
一教,就是20年。
多么漫长的20年啊,又是多么忙碌的20年啊。
除了平时教徒,郭雪迎还受邀成了两所小学的武术教师,每周一节课,雷打不动。有时,他回到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匆匆赶往训练场。
有几年,他家平房拆迁,把式房没了,他只能带着孩子们在马路边练、小广场练。由此,他免费教学生的名声也越传越远,最多时,学武的孩子达到了50余名。
他不知道自己的头发怎样白的,也不知道教了多少学生。但是他知道,他教过的那些孩子,有的大学毕业,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参军,有的甚至成了特种兵。
一茬又一茬,一拨又一拨,唯一不变的,是他每天的教授。
他得意的,不是学生有多少成就,而是他们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孩子们不仅强健了体魄,更练就了顽强的意志、不怕挫折的品格。每年参加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展示活动,经常性地参加省市级武术表演赛,那些生龙活虎的孩子们组成的团队,成为社区的风景,也成为他人生的风景。
李东,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跟着他习武,到现在已经十余年。李东大学毕业,工作后依然来场子练武。他说,师父教给他的不仅是武术,更是做人的诚信、做事的执着。李东大学毕业后自己创业,因合伙人撤资而导致失败,他没有灰心,送外卖、打零工、做电商,积攒实力和经验,准备东山再起。他说:“如果不是学武,遇到这些磨难,我早就放弃了,早就摆烂了,是武术教给我要坚持不懈,是师父教导我,要永不言败。”
谢宇轩去上大学了;赵任旭去了体校;王超参加工作了;穆宇承进了武术队……当年的孩子们走了,新的孩子们又聚在他身边。张若一练武后,身体强壮了,不爱感冒了;杨子叶练武后,变开朗合群了;王亚宁练武后,不再胆小怕事;陈佳宁练武后,不再迷恋手机游戏了……变化,悄然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虽然没有拜师仪式,没有任何报酬,可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2011年,郭雪迎搬到了万泰丽景小区,住上了两居室的楼房。可是,孩子们练习的场地依然是个问题。万泰丽景社区领导知悉后,大力支持,免费提供场地和存放器械的房子。从此,社区大院就成为他固定的场子,每晚七点半到九点准时开练。
他教得是如此严肃认真。
一招一式,一踢一跳,他讲解要领,先作示范,然后逐一指导,这个胳膊要抬高些,那个腿要蹬劲,两个小时下来,他口干舌燥,汗水浸身。
旁边坐着一圈家长,看不过去,对他说,郭师父,你也歇歇,趁着孩子们练习,喝点水,养养神。
他说,孩子们练,我优哉游哉坐着,舒舒服服地喝水,那成什么样?!我要求孩子做到的,我先要做到。师父有师父的样子,徒弟才有徒弟的样子。
传 承
学武术,是慢功,也是苦功,重在坚持。先学基本功,站桩、踢腿、弹腿、打拳、抓空……一年半载打根基,再学个三年拳械套路,技击功法,才算入了门。
正因如此,学武也培养了孩子们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功夫就是花工夫,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枯燥。所以,武无形中也让人静气忍躁,修身修心。郭雪迎想教给孩子们的,正是武术背后的人生道理。
一言一行是为师,一招一式是为师,他的武艺与做人方式,都给孩子们的人生打着底子。
孩子感念师父的无私传授,家长感念师父的辛苦付出,他们送来锦旗,一次次表达心中的敬意。
郭雪迎,为武倾尽了多半生。
他的家里,普通的两室一厅,没有精良的装修,没有成套的家具,只有满墙的锦旗、满桌的证书、满架的兵器。
在这些兵器中,那把祖传老枪,是他的珍藏。
枪身幽深泛黑,好似包浆,枪尖锋芒内敛,枪缨犹然深红。他时常握着它,摩挲它,仿佛在回味少年的时光。爷爷拿着它,扎刺劈斩,立身武林;父亲拿着它,抵抗过战乱和灾荒;而今他拿着它,送走了20年的义务授徒时光。
掂起那杆枪,73岁的老人陡然豪气满脸。
一蓬白须,一杆老枪,如一幅画,写尽岁月风华。
在这幅画背后,站着上千名的学生,他们汇聚在他身边,又从他身边走向四面八方。
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中华有神功!神功在他心中。
他抖一抖精神,在岁月的光影中演练起来:近身则靠打,挨身则肘发,练武在强身,修心第一门。“拳有长打,有短打,开门式八步定心,七星为定,前虚后实,不动如山,动者如雷。”师父教给他的武艺,他再倾囊教给孩子们,光影重重叠叠,200年清招短拳的历程,凝聚成他拳拳人生。
73年,人生坎坎坷坷,师父、长辈,一个个离他而去。而他,百炼成师,长成师父期望的样子。
20年,那些学武的孩子,带着他授予的坚韧与恒心,摸爬滚打,百炼成人,百炼成材,赓续不断。
彭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