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郭 玥
“大馒头出锅了!”9月27日,在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麦丰农业合作社,村民王金明一边喊着,一边将一屉屉热气腾腾的馒头从蒸锅上端下来。拿起一个馒头掰一块,层层分明、蓬松柔软;咬一口,馒头筋道有嚼劲,口齿留下一股淡淡麦香。
王金明是村里的面点高手,擅长制作馒头、面花等各种面食。之前,他自己在家做面食,由于是小作坊生产,缺乏相关资质,不能进入大型商超。村里成立麦丰农业合作社后,他成了车间技术主任。看着自己制作的面食被送往各地商超,走上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王金明自豪满满。
王金明工作的麦丰农业合作社,是村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海兴县盐业管理中心职工张志强入村后,与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及其他村“两委”共同研讨、谋划后成立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张常丰找到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张志强来到张常丰后,一直在思考如何解决村民单靠种地吃饭、如何发展村产业、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一系列问题。经过走访和多方沟通请教,张志强了解到张常丰全村3430亩地全是盐碱地,种的旱碱麦产量低,但不浇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麦子钙、钾、锌、蛋白质等元素都高于普通小麦,且制作出的面食麦香浓郁、口感筋道,是难得的绿色环保农产品。为此,他与村“两委”决定发挥旱碱地资源优势,发展旱碱麦产业。
发展方向有了,如何让旱碱麦形成产业链?张志强了解到,低温低速的石磨加工能更多地保留旱碱麦面粉的营养和口感,便联系“万企兴万村”帮扶张常丰村的企业——海兴县金鑫钢结构有限公司,和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考察了20多家面粉加工厂,经过设计和改进,研发出利用现代技术传承传统工艺的低温低速电动石磨。旱碱麦磨成面粉加上包装,每公斤售价超过12元。
有了好的产品,做强品牌销售是关键。今年年初,张志强与村“两委”商议后,制定了村党支部领建合作社的方案,并利用村里的电商中心运营。很快,100多户村民成立了“麦丰农业合作社”,村里又与金鑫钢结构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满口香食品有限公司,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