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6日
第03版:03

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

曹文泽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围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关键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具体而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实现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并将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创新理论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

坚持全面挖掘、深层注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坚守文化根脉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全面挖掘、深层注入,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特别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通的思想资源,从而更好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主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全面挖掘是为了更好实现深层注入。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推动形成深入人心的创新理论。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成语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诗经》中的“小康”一词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努力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晓畅易懂的中国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形式”,更具有“中国内涵”,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比如,以《韩非子》中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生动说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推动“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在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牢牢扎根。新征程上,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要在形式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内容层面,在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历史进程,从而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二)据《人民日报》

2023-10-06 曹文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5541.html 1 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