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第07版:07

韩爱华:

散文解读诗经故事 讲堂传承千年之美

本报记者 齐斐斐

秋日的午后,被阳光包裹的河间小城,诗意惬意。韩爱华的书房里,一篇打完草稿的诗经故事映照在阳光里。

河间是诗经之乡,在诗词沁润中长大的韩爱华,读《诗经》、学《诗经》,近些年开始用散文诠释诗经,走上讲台讲解《诗经》,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诗经》里的千年之美。

师生缘成就诗经缘

55岁的韩爱华与《诗经》的缘分并非一见钟情。爱上诗经与他的一位老师有关。这位老师就是董杰,是河间一位有名的传经人。韩爱华第一次接触《诗经》,是在1984年上高一的时候,当时董杰老师教语文,正好课本上有《伐檀》和《硕鼠》两首诗。初次读诗,韩爱华只觉得生僻字较多,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如此艰难。

再一次接触《诗经》,已经是30年以后了。2015年,由于工作调整,清闲些的韩爱华第一次认真地拿起《诗经》仔细研读。等读到《野有死麕》的时候,他的心忽然间被触动了,眼前浮现出情景交融的美好画面。这种美来自少男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和羞涩,那么自然淳朴的,让他沉浸其中、浮想联翩。终于忍不住拿起笔来,按照画面细细描摹,写下一首诗:温暖的阳光,抚慰着空旷的原野,和煦的微风,亲吻着寂静的森林。美丽的姑娘,轻唱着动人的歌曲,心里牵挂着年轻的猎人……自此《诗经》彻底走进了韩爱华的世界。

此时,董杰老师在河间办起了讲经班,韩爱华又一次成了董老师的学生。

时隔30年,师生缘成就了诗经缘。

散文解读《诗经》受欢迎

韩爱华说,董老师讲《诗经》是颇受群众欢迎的。听了几次董老师的课,他忽然产生一个想法:能不能将他的讲座写成文章,分出注释、翻译和赏析,让更多人阅读、受益。于是,他听起课来更认真了,随即着手整理、写作。

真要动手写,才知道并不容易。首先要查阅资料,特别是确认生字、生词的读音及解释。而有些字词在不同版本中的读音和解释是不同的,这就要结合历史及文本的实际情境,按照自己的理解作出选择。韩爱华的做法是尽量采纳本义,少用通假字。例如,《周南·樛木》中有“乐之君子,福履绥之。”有人将“福履”解释成谐音“福禄”,这样虽然能讲得通,却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如果将“履”仍按本意“踩”来解释,则有了拟人的修辞味道,意思是说“福禄吉祥将一直跟随你的脚步,并在旁边确保你的平安”。

翻译也不容易。如何让译出的文字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且尽可能与文本的真实情境保持一致,是需要精心打磨的。采用散文形式翻译?还是采用诗歌形式翻译?韩爱华动了一番脑筋。最后决定采用前者,因为散文的形式,一方面摆脱了句子在字数和韵脚方面的牵绊;一方面还可以根据需要,灵活机动地加进去自己的一些描写和表述,让原本具有跳跃性的文本语句在逻辑上变得完整起来。

最后就是赏析了。这一步是在前面注释、翻译基础上的总结、提升和拓展。韩爱华说,赏析《诗经》既要从历史学的角度介绍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又要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文章结构等,以帮助读者更好、更全面地理解文本,从而实现由读懂《诗经》到读美《诗经》再到爱上《诗经》的跨越。

不易是不易,但其中的妙趣,韩爱华体会很深。他觉得自己就像设计师兼加工匠,不仅把董老师的解读变成了自己的文字,还能产生新的理解与发现。每当这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高兴。例如,《丘中有麻》中有句:“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历代经师都将“留子嗟”解释为一个人的名字,他总觉得有牵强附会之感:姓“刘”的很多,姓“留”的倒是不曾听过。后来经过仔细琢磨,把“留”作动词“挽留”讲,把“子”作代词“你”讲,把“嗟”作叹词“啊”讲,便能讲得通顺且富有情趣。所以韩爱华认为解读《诗经》,既要尊重历史,积极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能顾忌太多,被前人的思想所束缚,要敢于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解读《诗经》,韩爱华起初是无规律零星进行的,后来越写越多,便产生了按照篇目章次系统开展的想法。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发现不同篇目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对文本主旨的准确把握。例如《秦风》中的《蒹葭》,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到底是一首什么诗,经师们有多种说法。如果联系前面的《小戎》再作分析,就不难看出:《蒹葭》是一首相思诗,但其意涵远都不止“相思”二字。

走上讲台传《诗经》

韩爱华本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可对《诗经》的痴迷和独特的见解让师友们推崇,在大家的鼓励下,他终于走上了讲台。

他讲的第一首诗是《卫风》中的《淇奧》,颇受好评。殊不知,台上30分钟的讲解,他从查阅资料到写成5000余字的讲稿,花了20多天的时间。

就这样,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实践、修正,一年下来,韩爱华的讲课水平和口才都有了很大提高。

学习《诗经》让韩爱华付出很多,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学习研究诗经上。他从《诗经》中得到了很多智慧的启迪和前所未有的愉悦,对个人、家庭、工作大有裨益。

学习《诗经》让他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懂得了如何做一个更受欢迎的人。在生活中,韩爱华一旦有了新的感悟,就会讲给妻子听,理解了其中的含义,二人感情也越来越和谐。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他还结合《诗经》给同事们讲解礼仪、理想、工作方法等,大家都很受益。

韩爱华说,在学《诗经》、讲《诗经》的过程中,发生过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有一位退休老人听说他们要举办诗经大讲堂很高兴,自愿捐出退休金买来教材,提供给《诗经》爱好者。还有很多孩子,自从听了诗经课后,变得懂事、知礼、好学了,这让他感到由衷的欣慰。

2023-10-11 本报记者 齐斐斐 韩爱华: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5897.html 1 散文解读诗经故事 讲堂传承千年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