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1日
第07版:07

八旬老人和他的400首诗词

本报记者 齐斐斐

他出生在农村,中学、大学都是学生干部,走向社会一直从事党政工作。他爱好诗词,几十年业余写作,退休后,更是潜心钻研,用诗词歌颂祖国,传递着爱和力量。

他是86岁的孟繁彪,一位与诗词相伴了几十年的读书人,已经书写诗词400余首。

看“闲书”看成大学生

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特别是讲起诗词,就像春风吹开了原野的花朵,每一个故事都带着新鲜的书香气。

孟繁彪是南皮县刘八里村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孩子。他从小爱好诗词,上完小时,语文老师让学生自己命题写作文,他写了一首赞美新生活的诗,老师在班上朗诵并表扬了他。这次鼓励就是他爱诗学诗写诗的开始。

初中的时候,每天下午只要没课,他都去图书室看书,小说、散文,巴金、鲁迅、茅盾……一篇篇经典伴随着他成长,为他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那个年代,考高中是非常不易的,孟繁彪凭着“满腹诗书”,考上了泊头一中,又走进了河北大学。

出版第一本诗集

诗词在孟繁彪的生命里开了花。无论在24年的党政工作中,还是在退休后的岁月中,读书写作给了他太多力量和乐趣。

在沧州市委党校主持工作期间,他曾发表过30多篇党政论文,主编的《党的建设》《函授教学方法》《邓小平文选讲座》等丛书得到了各级专家的认可。

政治理论之于诗词,在孟繁彪看来是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诗词是政治理论文章里的花朵,理论是诗词的根基和沃土。他的作品多力求拙朴真挚,用朴素凝练的语言表达真诚热烈的情感,独特的风格,得到了众多诗友的认可和赞赏。

20世纪80年代末,孟繁彪曾担任沧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沧州诗词》副主编,后相继加入了河北省诗词协会和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从此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研究和创作中国传统诗词。

2000年退休后,孟繁彪更是沉迷于诗词,购买了大量诗词书籍。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学习格律韵调,作品水平逐渐提高,多首诗词在国家、省、市报刊上发表,在国家大赛中获奖。

2018年,在诗友们的建议下,孟繁彪出版了第一本诗词选,收集了他多年来书写的150余首诗词作品。这本诗词选面世后,得到了众多诗词爱好者的好评。

400首作品心系民生

“万里江山红遍,几多鲜血凝成?浩荡雄师齐捣蒋,辽沈平津淮海赢,过江又点兵。抗美硝烟滚滚,凯旋震世人惊。了却台澎天下事,钢铁长城誓请缨,归来兮月明。”在八一建军节,孟繁彪写下了这首《破阵子·八一抒怀》,激荡的情感直抒胸臆。

在孟繁彪的作品中,鲜见儿女情长的小情小调,他的诗韵律天成,充满着时代的生活气息,倡今知古,既掌握了古诗词的格律,又在不断实践新声韵的写作。

母亲节,他流泪写下了“思往日,最忆母怀亲。千里路长娘嘱咐,无常风雨与谁云?也只梦中人。”一阕小词,直白诉说,却言出肺腑,情发心底,让人感动。

他追求的是一种气韵充沛、和谐畅达的艺术效果。如《退休吟》“在职闲时少,书斋夜赋多。退翁无限好,把酒对长歌。”从容、洒脱、简洁、明快,展现了生动的画面和豁达的心境。

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后,他深夜写下了《悼袁隆平院士诗词二首》。咏叹沧州风物,他陆续写下了20首诗词。赞美新农村,两首七绝振奋人心。

他关心“三农”工作,夏日的清晨写下了《喜雨》。黄骅仙庄旱碱麦丰收在望,创作了“仙庄盐碱变良田,千顷丰收麦浪翻。忆史思今君莫忘,三农常记挂心间。”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孟繁彪已经四世同堂,和谐美满。儿孙们传承了老人的精神和品格,在各个岗位上努力工作,刻苦读书。

一辈子的诗词缘,沉浸在诗词的世界中,孟繁彪甘之如饴。

2023-10-11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5900.html 1 八旬老人和他的400首诗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