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重任,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力戒“拆迁式”改造。“拆迁式”改造是不尊重历史文化、不尊重民俗风情、不尊重群众利益的短视行为,是引起乡村社会不稳定、农民不满意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只有确保农民的受益主体地位,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治理等活动不偏离初衷和目标,才能真正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和参与者,充分尊重农民意见、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农民活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因需而建、因俗而兴、因势而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打造好美丽乡村。
坚持对症施策,力戒“空心化”现象。“空心化”现象是指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大面积荒芜、基础设施大幅萎缩等问题,是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难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找准症结所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要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际效果,把工作落到实处,坚持真抓实干,把责任扛起来,把成绩干出来。扎实推进市民下乡、能人返乡、企业兴乡战略,逐步破解阻碍城乡资源要素流动的藩篱,充分激发农村农业发展动能,唤醒农村沉睡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工作,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进一步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生命力,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助推化解农村“难聚人气”问题。
坚持久久为功,力戒“一阵风”做法。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要坚持长期性、全局性、规划性的思维方式,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形成工作合力,按照既定目标和路线图,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确保工作落实。在开展工作时一定要着眼长远、考虑基础,不给后人留“烂摊子”“糊涂账”,充分发扬“垫脚石”精神,牢固树立“前人栽树”理念,打好基础,着眼长远,坚持谋大局、谋长远的科学发展新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持之以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真正把乡村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