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肃宁县付家佐镇葛家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走出过一位青年,后来成为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他就是李玉琪。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参与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他把大半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保家卫国的国防事业上。
投笔从戎 抗击日本侵略者
1924年4月,李玉琪出生在葛家庄村,兄弟姊妹3人。当时的李家是附近的大户人家,生活无忧、天资聪颖的李玉琪自小就读书识字,知书达理。1939年,年仅15岁的李玉琪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他征战南北,历经多次惨烈的战斗。
战争中,李玉琪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从不畏惧。1942年,在冀中反“五一大扫荡”时,因被鬼子包围,他临危不惧,突破了封锁,脱险归队。由于作战英勇,他参军第二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被冀中军区评为模范党员。
李玉琪所在的三十三团,前身是孟庆山创建的河北游击军之一部。1938年5月改编为第八路军第三纵队第十支队(即冀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第三十大队。他们依靠人民群众,活跃在冀中安新、雄县、任丘、蠡县等地,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40年6月,为解救被敌人抓去的抗日地方干部,李玉琪所在的三十三团二营趁夜袭击了肃宁县东青口据点,将人救出,还打死数名敌人,缴获了枪支。在敌援军未到前,迅速撤出战斗。1940年9月的一个黑夜,三十三团二营在梁村敌据点,与敌人激战两个小时,全歼敌人,缴获步枪、手枪数十支,被当时的《晋察冀抗敌报》刊载,十分鼓舞人心。
后来,李玉琪还参加攻打付佐、袭击玉皇庙、解放任丘等多次战斗。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2月,李玉琪所在的部队参加了平绥路战役;1947年12月下旬至1948年4月,他率部参加涞水战役和察南绥东战役。平津战役期间,李玉琪所部会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傅作义的王牌第35军……在战火的淬炼下,李玉琪由一名战士成长为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抗美援朝 浴血奋战建奇功
1950年12月,李玉琪所在的63军移驻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地区整训,并被任命为188师炮兵主任。随后,他们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第63军,作为第二批入朝作战部队,参加了抗美援朝。
陌生的环境、恶劣的天气,李玉琪明白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
1951年5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攻势如潮,出其不意地渡过临津江和北汉江,直逼其首都汉城。然而随着战役的深入,我军后勤补给不足的劣势愈发明显。铁原地区铁路纵横,是通往“三八线”最便捷的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基地。谁能抢占铁原就掌握了先机。
敌我双方迅速移动,铁原成了必经要道。
1951年5月30日凌晨,地动山摇的炮声,震碎了铁原上空的宁静。美军不断向铁原志愿军的阵地上发射炮弹。此时,我军迅速布阵,一场血肉比拼也就此展开。1951年6月3日拂晓,美军发起多路攻击。枪林弹雨中,已是副师长的李玉琪沉着指挥作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铁原阵地上,63军挡住了美军4个主力师、整整14天的猛攻。
李玉琪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根本没想着能活着回来。一次,他乘坐吉普车在山间行进,美军的飞机呼啸而来,前面的两辆车都被炸飞,他们在硝烟弥漫中穿过去,后面的车也被炸弹击中.……真是九死一生,战争的惨烈,李玉琪一辈子都忘不了。
在入朝作战中,李玉琪所在的部队还创造了步枪机枪打下美军飞机的神奇战绩,被传为佳话。
抗震救灾 演绎军民鱼水情
抗美援朝结束后,李玉琪被选送到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1969年10月,调任北京军区炮兵司令部参谋长,1971年担任北京军区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李玉琪临危受命,担任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总指挥,他率领炮兵两个师、19个医疗队紧急开赴震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当时正值酷暑时节,他们奋不顾身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白天,战士们挥汗如雨,在废墟里搜寻生命进行抢救,晚上忍着蚊虫叮咬。救援初期,物资匮乏,他们把有限的食物分给伤员吃…….在指挥部的帐篷里,李玉琪每天都忙到深夜。
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李玉琪率领部队出色地完成了抢救伤员、安置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任务。
李玉琪对炮兵建设非常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1981年9月,他协助组织人民解放军华北大演习,9月中旬在张家口北部地区举行了一次集我军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等多军兵种组成的部队现代化装备大规模军事演习。
1983年,李玉琪服从组织的安排,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部队,脱下了穿了一辈子的军装。从军45年,他多次荣立战功,1955年首次授衔为大校军衔,并荣获国家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李玉琪对自己家属子女要求十分苛刻,却时刻把自己的战友、部下和群众挂在心上,多次为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
2014年1月3日,李玉琪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他是家乡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