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01版:01

汇入时代活水 奔涌文化新潮

——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综述

本报记者 于海涛 本报通讯员 刘占勇

运河秋波起,南川正繁华。行走在南川老街,街巷商铺林立,游人如织,朱门黛瓦的街道与旁边碧波荡漾的运河相互映衬,再现了古运河畔的盛世繁华。

“南川”之名,源于老街的“文化标志物”——南川楼。南川楼建于明嘉靖年间,隶属于长芦盐运使司,为盐运司官员及盐商登高远眺所用。沿河而建,又因河“新生”,南川楼焕发时代之美,正是我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书记倪岳峰、省长王正谱来沧调研讲话精神,坚持“科学规划、突出保护,古为今用、强化传承,优化布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把216公里的大运河沧州段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优势和资源,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好保护“先手棋”

行走在大运河沧县纸房头镇大白洋桥段,河水悠悠,碧波涟涟,不时能见到飞鸟在清波绿树间翔集休憩。“以前,上游电镀企业多,水里连鱼都少见。现在水清了、树多了,对环境十分挑剔的白鹭都喜欢上了这里。”南排河倒虹吸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马强说。

传承利用,保护为先。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滋养文化茁壮生长的“原始土壤”。强化大运河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我市持续优化生态空间管控,(下转第八版)

2023-10-19 ——我市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综述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6570.html 1 汇入时代活水 奔涌文化新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