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9日
第06版:06

农民工爱上书墨香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张 春

农闲的时候,王海涛就到建筑工地上当钢筋工,这几乎是工地上最累的工作。而练字是他唯一的乐趣,哪怕没有笔墨纸砚,捡根树枝在地上写几个字,也是一种享受。在工友眼里,王海涛有些特立独行,但他并不在意,对他来说,练字就是休息。

王海涛最近特别忙,地里的庄稼要赶紧收,别人请他写的字也得抓紧完成。但好在,对他来说,不管是丰收还是写字,两者都是美事。

49岁的王海涛是沧县纸房头乡山呼庄二村人,他是农民、是建筑工,也是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村民眼里的书法家,两者看起来是冲突的,又都在他的生活里不可或缺——前者撑起了他的生活,后者丰富了他的内心。

特立独行

和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故事差不太多,王海涛从小就与书法结缘。七八岁开始练字,十几岁就有村民请他代写对联……从小到大,王海涛再没找到过比书法更让他着迷的事情。

他十六七岁离开学校,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到建筑工地上当钢筋工。拧钢筋几乎是工地上最累的工作,每天下了工,工友们不是喝酒打牌,就是倒头大睡,只有王海涛有些特立独行——他独爱写字。

工地上条件有限,别说一张干净的写字台,就连笔墨纸砚也很难找齐,王海涛却从不在意,捡根树枝在地上写几个字,也是一种享受。

在工友眼里,王海涛就像着魔一样。“整天累得要死,有这工夫歇会儿多好。”工友们不理解他的行为。

“你说你的,我练我的。练字的快乐,他们不懂。”对王海涛来说,练字就是休息,心情好了,就不会觉得累。

有一年,同乡帮他介绍了一个小活儿,工地在黄骅,工期满打满算也就10天。他原本并不想去,可一听说住的是单人宿舍,立马就来了兴趣,“住单间没人打扰,下了工练字,想写到什么时候就能写到什么时候。”

那间宿舍非常小,只摆得下一张单人床。王海涛在工地上捡来一块木板,练字时放在床上当桌板,睡觉时就收起来,“忒美了!”

贵人相助

王海涛总说,他真正入门其实是在2016年——那年,他认识了省书协会员赖保国,并跟随他学习书法。

“不学不知道,过去这么多年,虽然练得挺刻苦,其实没一点章法,更算不上书法。”王海涛说。

2017年,沧州市举办首届群众书法展,赖保国鼓励王海涛投稿参与。那是他第一次参赛,连用什么纸、在哪儿落款都不懂。

不懂就从头学,没黑没白的,家人开玩笑说:“上学时要有这劲头儿,该多好。”

参展作品交上去了,王海涛对入展并没抱太大希望。在他心里,能参与就是一种胜利。

三四个月以后,王海涛得知了作品入展的好消息,而他也因此加入市书法家协会,结识了更多良师益友。

这几年,王海涛当起粮食经纪人,每到收获季节,就到周围农户家里收购粮食。因为人们常来家里求字,他总是有求必应,落了个好人缘,人们也都愿意把粮食卖给他。“你说练书法有没有用?”王海涛笑着问。

陋室雅舍

王海涛家里养了几头牛,头些年,为了方便夜里照看,他在牛棚旁盖了一间简易房,晚上就住在那里。

简易房面积不大,也就6平方米,还被王海涛隔成了两个小房间,一间当卧室,一间当厨房。就这,王海涛硬是在卧室里又塞了一张书桌。

家里有书桌,牛棚有书桌,到了工地,也要千方百计弄个简易小书桌。他每天都练字,书桌上的砚台从没干过。“我特别爱睡觉,可也奇怪,只要拿起笔,写到天亮也不犯困。”王海涛说。

每每写了一幅好字,王海涛就特有成就感,邀上三五好友,攒个饭局,大伙儿一起谈谈书法,“那感觉简直太好了!”

因为写书法,王海涛的衣服上总是沾着墨汁,媳妇没少嗔怪他:“快别练了,搅和得家里到处臭烘烘的。”每一次,他都用力闻一闻空气,笑着说:“不臭不臭,这是墨香!”

2023-10-19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张 春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6592.html 1 农民工爱上书墨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