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和爱人结婚时,双方老人只剩下公公李景洲一人健在。20多年以来,公公身上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我,也影响着我们这个大家庭。
公公是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以前没有包产到户时,他每天收工后,还要打草交给生产队换钱贴补家用,早出晚归,靠自己的勤劳支撑这个家。
婆婆去世后,公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最艰难的那些年,他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和偿还老伴儿的医疗费,省吃俭用,舍不得买菜,每天吃馒头和咸菜,随后又为儿子结婚筹钱。
公公家的土炕上,常放着一个簸箩,里面放着针线活,或者是补了一半的袜子,或者是有补丁的衣服。那针脚一排排清晰可见,整整齐齐。
公公的言传身教,也让我们养成了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特别是我爱人,一件衣服穿五六年甚至十来年,直到现在,50多岁的人了,从未买过一件奢侈品。受长辈的影响,我儿子从上学到上班,衣服鞋子没有一件名牌,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大多是自己打工赚来的。
公公读过两年私塾,看书看报时有很多字不认识,他就写在纸上,让我们回来教给他。他特别敬重文化人,总是叮嘱孙子:“好好学习,要做个有学问的人。”
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书房忙碌,公公一个人在客厅看电视。他总是把音量调到静音,只看画面。我每次都帮他调出声音,可是他都笑着说:“没事的,看画面挺好。你们忙的是正事,可不能耽误。”
我们夫妻都是教师,公公对我们的工作非常认可和支持。我的儿子懂事之后,公公教他如何待人接物,带着他一起下地认识各种庄稼、花草树木,和孩子一起做各种游戏……童年时期,孩子和公公几乎形影不离,爷孙俩无话不谈。孩子善良豁达的品性,都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此外,我们夫妻喜欢在书房备课、看书、写作,孩子耳濡目染,虽是理科生却博览群书。
我们夫妻都把教育工作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爱岗敬业,教学成绩一直很优秀。
在公公的心目中,教书育人是很神圣的职业。他帮我们把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不让我们为家事分心,以免影响工作。
公公和我们一起住了10多年,无微不至地关爱着我们。我永远忘不了,炎炎夏日,中午回到家,公公总会煮好一大碗绿豆汤等着我,恰好不凉不热;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就准备好,让饥肠辘辘的我们大快朵颐;为了让我们好好休息,中午他会带着孙子坐在树下的阴凉地,摇着蒲扇为孙子驱赶蚊蝇;我和爱人产生矛盾时,公公每次都毫不犹豫地站在我的立场,为我遮风挡雨……
勤善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如今,公公虽已去世,可是他勤劳节俭的习惯、淳朴善良的品格、对知识和教育的敬重……这些优秀的品质深深影响着我们,早已化为我们的血液,融入我们的灵魂,塑造着我们的生命,也影响着我们的后代子孙。
作者单位:渤海新区黄骅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