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画笔’画到哪儿,电网就架设到哪儿。”作为国网渤海新区黄骅市供电公司的一员,吴玉良从事电网规划工作近20年。这些年来,为优化电网布局,他坚持用手中特殊的“画笔”,在阡陌沃野间“细绘慢描”,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手拿“画笔”
为327个行政村规划电网
2004年,24岁的吴玉良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在渤海新区黄骅市供电公司从事电网规划工作。
吴玉良握着手中的“画笔”,心中明白这是一份重任:“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做不好电网规划,要走到百姓之中了解实际需求,才能知道从何下笔、如何下笔。”
于是,吴玉良深入渤海新区黄骅市的大街小巷,实地了解百姓需求。在吴玉良走访中发现,随着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渔民告别“水上漂”,从打渔变打工,还有人搞起渔业养殖。企业多了,产业壮大了,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乡亲们要致富,电网规划是关键。”吴玉良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找到了思路。于是,从2009年起,吴玉良全心投入到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中,涉及327个行政村。
“电力足了,电压稳定了,养殖池里的水温水质更可控了,每季都可孵化健康的鱼苗和虾苗,走现代渔业的路子我充满信心。”青岛海壬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明超说,在南排河建立公司后,四季养殖帮助他实现了鱼苗、虾苗“大丰收”,生意蒸蒸日上。
走进滩涂深处
帮助渔业增收
陆地规划还好说,可是南排河镇临海靠港,常年潮湿,盐碱腐蚀速度快,海风侵袭率高,架设在滩涂中的电杆位置要特别精确。
为了南排河镇的特殊“规划”,吴玉良将工作地点搬到了南排河镇,吃住在供电所,每天早上7时出发前往现场,沿着海挡,在泥滩里一步一步地跋涉,把现场的每一根电线杆的位置、每一条线路的长度、每一台变压器的选址,都在地图上精准地标注下来。
为了满足不同商户的用电需求,他在实地勘查时,与每一名用电客户严格确认不同时节的用电需求,每一根电线杆均根据位置差异以及用户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架设方式。
110千伏南排河变电站、35千伏高头变电站、35千伏赵家堡变电站如期完成增容,线路架设向滩涂深处延伸。当地的渔业养殖也由传统的海洋捕捞向现代化养殖转型,渔民们实现了四季养殖、高密度养殖,再也不用“看天”吃饭。
随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如期完成,渤海新区黄骅市供电公司顺利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级供电企业验收。截至去年底,南排河镇建设的现代渔业示范园区内已有育苗、养殖企业400多家,年产值超20亿元。
近20年来,吴玉良一边规划电网,一边参与编写了《渤海新区2012—2020年电网规划研究》《黄骅市“十三五”配电网规划》等400余项课题研究和规划报告,设计规划重点输变电工程600余项。
将新理念新技术
带到雪域高原
2019年至2021年,吴玉良怀揣“画笔”远赴千里之外,先后参与西藏阿里地区和青海天峻县的帮扶工作。
海拔4000米以上在地理上被称为“超高原”,4500米以上是“生命禁区”,而吴玉良帮扶的地区平均海拔超过了4700米。胸闷、憋气、头痛,吴玉良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鼻炎、胃炎的复发更是雪上加霜。
在青海天峻县的头一个月,他走遍了天峻县10个乡镇,白天到实地勘察,晚上挑灯夜战,吸着氧气整理白天勘察到的资料,协助当地完成了“十四五”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等工作。
10余次电网知识培训与研讨会、14项电网工程,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他将电网建设方面的新理念新技术带到了美丽的雪域高原,并被评为“东西部人才帮扶工作先进个人”。
2021年10月,吴玉良圆满完成青海帮扶工作回到家乡。再次行走在渤海湾,吴玉良看着一座座杆塔、一根根银线,心中充满自豪。他说:“能为社会多出一份力,为百姓多做一点事,我感到特别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