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第04版:04

源远流长续文脉 传承创新绽芳华

(上接第一版)20世纪50年代,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望族封氏家族墓穴,在古墓内的壁画上,可以清晰地看见“蝎子爬”“倒立”“肚顶”等杂技表演形象。宋代文献中亦有记载:“又有村落百戏之人,拖儿带女,就街坊桥巷,呈百戏使艺,求觅铺席、宅舍、酒钱之资。”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空前发达,吴桥杂技也迎来了发展的鼎盛阶段。明朝万历年间,吴桥籍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范景文回乡探亲,写下了《游南园记》,真实记载了当时表演“马戏”的盛况:“至则数健儿在焉,见马上起舞……时手撒辔,时脚蹑靴,时身离蹬,以为势脱将坠矣,而盘旋益熟,观者无不咋舌。”由此可见,400多年前的吴桥马戏已经做到剧目固定、技术纯熟、引人入胜了。

“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这段曾在吴桥一带广为流传的歌谣,道出了艺人们沿运河北上南下讨生活的艰辛,也表明了正是运河将那些身怀绝技的吴桥“把戏人”运到了大江南北,使吴桥杂技得以开枝散叶。自此,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南京夫子庙等地成长起来的杂技艺人数不胜数,杂技江湖上也就有了“十方杂技九籍吴桥”的说法。

两千余年的传承发展,吴桥杂技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传承等方面的规则,构成了完整的行业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沧州市、吴桥县都进一步加大了保护传承的力度。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吴桥杂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0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国家级杂技文化(吴桥)生态保护实验区申建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吴桥杂技区域性整体保护……在一项项保护举措的有力支持下,吴桥杂技再度焕发蓬勃生机。据《吴桥县情2022》介绍,全县现有杂技教育、演出、魔术道具制作等各类杂技文化团体113家,杂技专业村15个,遍布世界各地的专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的金字招牌在新时代依旧熠熠生辉。

艺通四海,桥连五洲。如今,杂技已成为沧州融入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自1987年创办至今,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已成为与巴黎“明日”世界马戏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三大国际杂技赛场之一。在本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杂技艺人相聚河北,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角逐奖项,为大众呈现出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代表当今杂技艺术发展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的优秀节目。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因吴桥杂技而生,同时也反哺着吴桥杂技。今年,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闭幕式将在吴桥举办,杂技节“回家”为吴桥杂技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之桥,将让不断传承创新的杂技成为吴桥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河北故事的“文化信使”。

2023-10-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026.html 1 源远流长续文脉 传承创新绽芳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