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4日
第05版:05

从公益支撑到集体经济反哺

给孝老食堂长久的底气

本报记者 吕 坤 摄 影 殷 实

“水上火锅鸡城”别具特色

老人们在孝老食堂唠家常

义工为老人理发

集体经济反哺孝老食堂

开栏话: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沧州,农村的孝老食堂、城区的社区日间照料、依托医疗机构或依托养老机构建立的新型养老院,正为社会养老提供多种可能。

从公益支撑到集体经济创收,孝老食堂还可以探索哪些可能?城区的养老机构如何更好服务居民、靠市场驱动发展?配套齐全的新型养老机构,能否吸引来自京津的老人?即日起,本报特开设“创新社会化养老路径初探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不可否认,我国养老问题的重点、痛点、难点和短板,在农村。

关注农村养老问题,首先是“食安”。随着我市大力推进孝老食堂建设,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被改造成为孝老食堂,社会力量、志愿者的加入为孝老食堂提供了资金和人力保障。多数的孝老食堂靠公益支撑走过了两三年,对于如何长效运营,各地也正在探索市场化运营的道路。

从义工到主厨 他有了工资和股份

再过两天,10月26日,赵红星就要拿到在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孝老食堂第一个月的工资,4000元。

从义工到主厨,赵红星如今在这里有工资、有保险,甚至还靠做义工得到了村里“水上火锅鸡城”的股份。这日子让他觉得,每天睁开眼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赵红星从义工到主厨的身份转型背后,是人和镇村从公益支撑到壮大集体经济反哺孝老食堂的有益探索。

赵红星原本在青县县城做厨师,每月收入5000元。自从村里3年前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孝老食堂,他就成为村志愿者,和大家轮流负责村里老人的一日三餐。

2020年底,人和镇村依托村里的红白理事会,腾出5间平房作为用餐地点,针对14名70岁以上独居、留守、失能老人“吃饭难”问题,免费为老人们供应早、中、晚三餐。在外打拼的人和镇村人听到消息,争先恐后捐款,孝老基金很快就超过10万元。

但村党支部书记胡宗权却始终另有考虑:社会捐赠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让孝老食堂更有底气。

风景秀丽的人和镇村守着大运河,自古就有出门经商的传统。近年来,人和镇村的火锅鸡更是闻名全国。也因此,村“两委”决定,借鉴创建孝老食堂的方式,发动全村力量,打造一座“水上火锅鸡城”。

10月18日晚,与孝老食堂一墙之隔的“水上火锅鸡城”桌桌爆满。

放养的千余只“溜达鸡”要提前预订,一个简单的喷泉营造了不一样的乡间氛围。

自从“水上火锅鸡城”营业以来,销售额一天好过一天,现在每天都能稳定在数千元。

提起这个火锅鸡城,胡宗权又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注册了青县人和镇村青农发展有限公司,业务涵盖种植、农副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十余个大项、百余个小项。村里占股51%,剩下的5000元一股,村民自愿入股。义工劳动都可以折合入股。”胡宗权说,赵红星就是凭借在火锅城建设中出义工,一个多月赚到了一股,像他这样的“义工股”,已经有30多个。这让原本预估60多万元的项目,如今花费才不到一半。

花了最少的钱干成了事儿,“水上火锅鸡城”还将持续为集体创造收益,更好地反哺村里的养老事业。

移风易俗反哺食堂 搭建孝老综合体

阳光洒在炕上,暖暖的。10月18日上午刚过11点,青县金牛镇陈辛庄村83岁的胡俊义和78岁的沈德香老姐儿俩,早早地就在孝老食堂的炕上唠着家常等开中午饭。这两位独居老人,喜欢把干净整洁的孝老食堂当作“根据地”。厨房里,冯从江正在忙着切西红柿。西红柿炒鸡蛋和大烩菜这些家常菜,最合老人的胃口。隔三差五,他也给老人们汆丸子、包饺子,每顿饭都保证一荤一素一汤,简单却不乏营养。

冯从江是陈辛庄村孝老食堂的厨师,负责做一天两顿饭。在陈辛庄村,现在有18位老人固定来孝老食堂就餐,每顿饭象征性收费2元,用来支付冯从江的工资。每逢周末,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就带着大包小包的食材,回村给老人们改善生活。

“去年重阳节开业至今,孝老食堂的收入已有2万多。”恰逢又一个九九重阳,村党支部书记陈福起算了一笔账,一年来,通过红白喜事和村民捐款,让没有太多集体收入的陈辛庄村,经营孝老食堂无压力。

原来,依托孝老食堂,陈辛庄探索打造了“孝老食堂综合体”。孝老食堂的一扇门,连着隔壁的一个大场地。村里的红白喜事,多数都在这里举办。

依托孝老食堂建立的孝老食堂综合体,承担了本村红白事工作,由村内组织“总理班子”为全村嫁娶、丧葬提供服务,再由移风易俗反哺孝老食堂,实现良性运转。村里有条不成文的规定:谁家办喜事,都会请孝老食堂的老人们去吃席。喜宴上,一对新人还会为孝老食堂捐款,数额不一定多大,却让孝老之风有了仪式感。而丧事简办也形成惯例,吃饭一荤一素是标配,主家在节省费用的同时,每次为孝老食堂提供支持资金。

一个孝老食堂,拓展为集食堂、红白事、老年活动中心、乡村舞台于一体的孝老综合体,也推动了老年供养、殡葬改革、乡村文化振兴等工作的协同开展。

后洼村党支部书记王洪彦的想法,与陈福起不谋而合:“现在还有些社会捐款,但不足以保障后续的运营。我想把红白理事会纳进来,老人免费,年轻人收成本费,红白事正常收费,用市场化经营的形式,保障孝老食堂正常运营。”

孝老食堂的更多可能

午餐主食:馒头、花卷;荤菜:白菜肉片;素菜:西红柿鸡蛋。

10月18日中午,前来青县金牛镇大鹁鸽留村就餐的老人们看了菜谱后,满意地找个椅子坐下边唠家常边等着开饭。也就在这个空当,村里的志愿者们带着“家什”赶来了,开始为老人们测血压、理发。

大鹁鸽留村是个有3100多人的大村,也是全国文明村。村里有好几家企业,经济基础较好,集体经济效益也颇为可观。2021年4月村里孝老食堂开张,很快就募集到孝老基金31万元。

对于27个常年来就餐的老人而言,这31万元的资金富富有余。

大鹁鸽留村党支部书记韩尚富在心里盘算着,得让钱生钱。商议后,孝老食堂的大部分基金被投资到村里的企业,每年可以拿到三四万元的分红,这源源不断的收入,足以让孝老食堂有更好的发展。

大鹁鸽留村70岁以上的老人有300多位,80岁以上的有87人。由于村里经济条件好,大部分的老人并未选择来孝老食堂就餐。棋牌室有了,书法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来这里消磨时间。韩尚富又琢磨着,下一步进行配餐服务,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孝老食堂的服务。

因村情不同,各村孝老食堂的运行机制也各不相同。从公益到集体经济的支撑,孝老食堂正在探索更多可能。

吃过午饭,54岁的人和镇村村民、义工阚亚丽来到了村里的洗衣房。村里购置的3台先进的洗衣设备,免费为老人提供洗衣服务,大家的衣物、被褥拿到这里,洗得又快又好。

白墙灰瓦中,“青农人和”的红灯笼挂满了整洁的人和镇村,独居老人院子里晾晒的被褥发出淡淡幽香。

而在20公里外的陈辛庄村,陈福起刚撂下电话,联系订购的观光车即将就位,用不了多久,他就可以跟志愿者们轮流接送村里的老人来孝老食堂就餐了。“刮风下雨也不怕老人路上发生意外了。到门口一停,‘请上车’。”想象到这一幕,陈福起的嘴角不自觉就扬了上去。

2023-10-24 本报记者 吕 坤 摄 影 殷 实 从公益支撑到集体经济反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029.html 1 给孝老食堂长久的底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