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倩
10月23日,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我市代表张宸带着旱碱麦面花赴京,为家乡特产作现场推介。
“面花是河北沧州传统面食,有鸡、鱼、大象、葫芦等图案。逢年过节,人们走亲访友互相交换面花,换出百种花样,尝到百种味道。”张宸如数家珍,“这是用旱碱麦做的,到北京开会给姐妹们分享一下,也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我们的旱碱麦又喜获丰收啦!”口感筋道、外形可爱的沧州特色非遗美食面花,一时间引来参会代表的围观品尝。
张宸,沧县人,是一名“90后”的“新农人”。大学毕业后返乡,一心逐梦现代化农业。“小时候家里种着三四十亩地,爸爸妈妈起早贪黑,风吹日晒,一年到头特别辛苦,也赚不了多少钱。”张宸说,“我学的是农业,就想着要从事农业,把家里的农田种好。”刚毕业那会儿,家乡好多人认为种地辛苦又不挣钱,甚至出现土地撂荒现象。大家一度觉得大学毕业还回家种粮的张宸“不着调”。面对村民的质疑,张宸给自己暗暗鼓劲,决心要在农业上搞出点名堂来。当时,张宸的父亲承包着村里不少的土地,还有一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张宸便和父亲一同购进农用机械和设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发展,张宸的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拥有了上千亩流转土地,以及上万亩托管土地。
“我们在沧县赵庄子村流转了几百亩土地,连续几年试种旱碱麦。”独特的种植条件,相对较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旱碱麦独一无二的品质。张宸深知,在耕地资源日益趋紧的情况下,充分挖掘盐碱地和中低产田潜力,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盐碱地资源利用中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关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给予我们莫大的激励和鞭策。”张宸说,目前,沧县鑫翰合作社围绕旱碱麦全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正与沧州市农业农村局、沧州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筹建旱碱麦研发平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将加把劲、干起来,抓好农业产业化,用好盐碱地,端稳中国粮,为旱碱麦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张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