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申铖)针对我国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增发国债后,虽然今年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我国政府负债率仍处于合理区间,整体风险可控。
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朱忠明表示,增发1万亿元国债,旨在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是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的重要安排。增发国债后,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财政赤字率将由3%提高到3.8%左右。虽然赤字率有小幅提高,但整体风险可控。
“国债资金投入使用以后,也会积极带动国内需求,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朱忠明说。
此次增发的国债将采取公开发行方式发行,和已经确定的年度国债发行进行统筹安排。“我们也将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和债券市场情况,合理把握国债发行节奏,使国债发行和资金使用进度相匹配,确保顺利发行并避免资金闲置,更好发挥国债资金对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保障作用。”朱忠明说。
他表示,此次增发国债资金规模比较大,做好资金分配使用工作尤为重要。前期,财政部已经与相关部门进行认真研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细化国债项目预算安排。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工作力度,指导和督促地方用好国债资金,加强资源整合,做好与现有资金安排的衔接,要求各地足额落实地方资金,保障项目建设的需求。同时,国债发行以后,地方要做好资金拨付工作,尽快将资金落实到对应项目,推动项目尽快落地见效。”朱忠明说。
新华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陈炜伟 申铖)针对我国将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张世昕25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为促进资金使用精准有效,此次增发国债资金全部按项目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落实“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与财政部会同有关方面,统筹推进国债项目安排实施各项工作。
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明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
张世昕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将抓紧与相关部门建立增发国债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加强部门配合和央地协作,统筹做好国债项目各项工作;抓紧组织各地方,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梳理报送一批符合投向领域、前期工作成熟、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项目;抓紧组织开展项目筛选审核,尽快选定项目并下达项目清单和安排金额。此外,要加快推进项目实施,会同各行业主管部门指导地方加大项目推进力度,确保新开工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能在今明两年形成较大实物工作量。
哪些项目能得到增发国债资金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司长罗国三介绍,项目需要符合规划或实施方案,避免超标准建设、重复建设;需要满足投向领域要求,精准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此外,项目还得满足前期工作比较成熟、资金需求与建设进度相匹配等要求。
在监督管理方面,张世昕表示,将通过在线监测、现场督导等方式,加强对国债项目开工建设、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检查,推动项目顺利建设实施。对挤占挪用国债项目资金等问题,将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