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6日
第07版:07

杂技故里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节点城市

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看杂技表演、赏运河流韵、逛九月庙会、享文化盛宴……日前,在杂技故里吴桥,随着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开幕,绝技绝活、非遗展演、民俗文化等轮番上演,以杂技和运河为主题的各种行进式趣味演出、沉浸式全息演艺、互动式观展体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流连忘返。

近年来,吴桥县集中力量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积极推进吴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创建工作,在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进程中,努力擦亮吴桥杂技国际化名片,竭力提升杂技文化的向心力、杂技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力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节点城市。

激发杂技产业发展动力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开发,吴桥县围绕打造“世界级杂技主题乐园”的目标,相继出台了《吴桥县杂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30)》《吴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0)》《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

将杂技文化、大运河文化元素贯穿于旅游产业发展全过程,把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杂技大世界5A级景区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化遗产大保护、基础设施大建设、对外形象大提升、环境面貌大改变,通过保护、研究、传习、展演、展示、体验等各种方式增强文化遗产传承活力。

激发杂技产业发展动力,设立产业引导资金,先后出台了《杂技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在职演员奖励补助、杂技文化创作激励和困难演员救助等七项奖励扶助政策,扶持杂技产业发展,激励杂技节目创新。

深入挖掘独特文化资源

在全县广泛开展杂技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杂技文化遗产保护清单,对已经失传的杂技节目进行挖掘恢复,用视频、文字等方式进行抢救性记录。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16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县级非遗项目73个。杂技专业村17个,省市县级文保单位24个,风景名胜区3处。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吴桥县先后投入2亿元用于杂技大世界景区整体提升,推出《江湖》《运河·印象》《时代》等多个精品剧目,复原“吕家班”“赵家茶棚”演艺节点,新增“鬼手居”“红牡丹大舞台”“百戏剧场”室内景点,再现吴桥“九月庙会”盛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与传承生产基地的吴桥杂技大世界,目前有杂技类非遗项目41个,代表性传承人36名,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拥有非遗传承人最多的民俗旅游景区。

为做强杂技职业教育,吴桥县积极推进河北吴桥杂技学校扩建,联合多所杂技学校和团体做大做强杂技职业教育联盟,深入实施杂技文化进校园工程,出版专著《吴桥杂技校园读本(小学)》,《吴桥杂技校园读本(初中)》,目前已有400余名外国留学生、3万余名吴桥中小学生实现“人人有一手”。全县超6000名杂技演员足迹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擦亮“吴桥杂技”名片

今年,杂技故里吴桥即将迎来杂技节闭幕式首次“回家”。为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闭幕式首次“回家”办成一届高水平、有特色、有影响的艺术盛会,吴桥县立足杂技文化,精心打造配套节会活动。

突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将运河元素融入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闭幕式,拟定了“运河明月、月映故乡”的主题,讲述吴桥杂技沿运河走向世界的故事,实现新时代杂技艺术与运河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时,推出运河旅游推广季活动,打造大运河非遗文化观光游、沧州大运河自然风光游等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展现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成果,将杂技节吴桥会场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北方)示范性交流活动相互融合,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展现“杂技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让杂技节嘉宾、观众在盛会中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举办吴桥杂技欢乐汇(九月庙会),进行吕祖庙探源寻根,再现祭拜吕祖、拜师收徒、悬祖议事仪式;开展杂技巡游,融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北方十省市、河北省、大运河沿线城市等各级非遗代表性节目组团行进式巡游;开办非遗集市,设立非遗产品销售专区;通过传承人活态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展销等形式,立体呈现具有五百年历史的九月庙会原生态底色,让本届杂技节成为展示优秀非遗文化的重要窗口。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按照“节会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大力实施文化赋能,积极嵌入节会元素,积极筹备吴桥杂技全球推介活动、吴桥杂技魔术装备产业洽谈会、吴桥杂技产业对话等活动,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努力让节庆活动“火”起来,文旅融合“活”起来。

2023-10-2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257.html 1 杂技故里打造大运河特色文化节点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