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昱鑫
秋高气爽,吴桥大地一派丰收景象,田间地头大型农机不间断地作业,此起彼伏奏响一曲曲丰收的乐章。吴桥县全力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持了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势头。
农技推广让农人“慧”种田
从春耕备耕到秋粮收获,走在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各类农机和农技人员的身影。广袤田畴,藏粮于技,田间地头激荡着科技动能,让广大种粮农民更安心。
“虽然玉米丰收在望,但仍应因地制宜推行玉米适当晚收等技术措施,继续加强田间管理,守住玉米生产最后关键阶段,努力提高产量和质量。”10月初,吴桥县玉米进入成熟期,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抓住晴好天气,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秋收技术指导工作。
近年来,吴桥县大力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技”助农,依托实施全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在全县范围遴选了数百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组成农技服务团队,利用微信、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定期发布农业技术信息,开展农业科普培训。同时,积极组织全体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沉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动员各级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农技服务平台主动入位、靠前服务,全力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道坎”,以科技之“先”,促进粮安之“实”。
科技兴农的“主力军”、乡村振兴的“服务队”、农民增收的“引路人”……一支支农技服务队伍奔忙于田间地头,看苗情、查病害、送技术、保生产,现场答疑解惑、“开药下方”,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农业机械化解锁丰产“密码”
“今年玉米亩产达到了800多公斤,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70多亩。”今年是蔡士学专职种粮的第23个年头,这样的生产效率和亩均产量,放在10年前他想都不敢想。
在蔡士学看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背后,是人力工作的占比减少,机械设备逐渐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
在吴桥县,粮食作物及油料作物的机械播种、机械插秧、无人机施肥打药、机械化收割等“一条龙”作业已广为推广,像蔡士学一样的种粮大户也不断涌现。
农业机械化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吴桥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丰收时节,在吴桥县各大粮食丰收地块,一台台收割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农业机械化丰产探索上,吴桥县摸索出自己的答案。
为实现“藏粮于技”,吴桥县围绕“提质增效、减损增产”,落实落细各项农机管理服务措施,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装备布局,扎实开展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示范推广、农机维修保养与存放、农机人员培训管理等工作,为全县各乡镇提供机械化作业、机具维修保养、综合农事等多元化服务。
“农业机械化有效降低了田间劳作强度,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吴桥县农业技术员张晓瑜介绍说,今年吴桥县粮食机械化收割率达到了100%。
土地流转
为乡村振兴添“翼”赋能
秋风起,高粱熟。千亩高粱,红红的高粱穗俏立枝头;收割机来回穿梭,吹响丰收“集结号”;农用运输车往来奔波,种植户喜笑颜开。
坚持走“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道路,吴桥县深入实施大运河现代园区红高粱项目,采用土地托管模式,积极推进大运河沿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家的地都流转给了高粱种植户,我又来到自己的地头上务工,一下有了两笔收入。”吴桥县安陵村村民闫德森感叹土地流转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吴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创新经营模式,自愿流转承包土地。同时,通过政府资源引导及政策支持,引进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进行示范带动,以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种形式,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活了起来,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把“锁”。
越来越多的村镇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碎田”变“整田”,统一机械化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加上先进的农业技术,让秋粮丰产的成色更足了。土地流转不仅破解了种粮大户的经营难题,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新的种植模式,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智慧农业、农民增收挂上‘快进挡’,为吴桥县乡村振兴注入更大的内生动力,让乡村更美,让农民‘钱袋子’更鼓。”吴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鲁根东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