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康学翠 本报通讯员 史得江 李金萍
“今年山楂产量近18吨,每公斤价格2.6元,全被山东一家山楂加工厂收购了。”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海兴县赵毛陶镇王十二集村果园的山楂收获接近尾声。村党支部书记王立成站在果园里,望着成片的果树,喜笑颜开。果园里,除了已收获的山楂树和桃树,还有成片的苹果树,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等待着采摘,“果园里种了好几个苹果品种,从6月初一直收到现在。”王立成说。
王十二集村有村民280多户,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2017年村子脱贫后,村干部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更加高涨。“都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也得找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王立成说。
果园位于村南,占地50亩,属村集体所有,种了有些年头了。早些年,因品种单一、销路不畅,效益不高,最差的时候,一些果子被积压烂掉。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打理好这片果园,不仅能增加咱村的集体收入,还能给村民增加就业的机会。”王立成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们多次到周边县市、山东临沂等地考察学习,最后决定种植山楂、苹果和桃子,其中山楂树占了28亩。
“看这山楂,是不是个头比普通的大?这个品种叫‘大金星’,核小肉厚,口感较普通品种没那么酸,而且软。”王立成说,他们最早种植的是普通山楂,外出考察时看到“大金星”这一品种,同样的种植管理方法,“大金星”的产量更高,他们当即决定嫁接种植。同时嫁接种植的还有“美八”和“嘎啦”两个苹果品种,“这两个品种产量高、售价也高。关键是比本地苹果早熟10天左右,早上市就等于抢占了先机。”王立成笑着说。
品种的改良,给王十二集村果园的发展带来了生机。采摘后的苹果、桃子拉到海兴、黄骅等地农贸市场,一会儿就销售一空,特别是“美八”和“嘎啦”这两个早上市的品种,更是成了市场的“宠儿”。在山楂的销路上,村“两委”多次开会讨论:“山楂除了能做糖葫芦,还能做啥?”“山楂干、山楂糕、果丹皮……”顺着这一思路,村干部再次到山东寻找收购商,与一家制作果丹皮的厂家达成合作意向,对方应允:“你们有多少,我们收多少。”自此,王十二集村果园的山楂销路彻底打开。
村民王磊负责打理果园,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干得很带劲。“产量高,销量好,有个好收成,一点不觉得累。”王磊笑着说。村里还有不少村民在果园打零工,剪枝、套袋、摘果……孙淑兰就是其中一位。因家庭原因,她不能外出打工,在果园干活儿每天能挣8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她非常满足。
随着果园步入正轨,王十二集村以生态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愈发清晰。目前,已将果园附近的坑塘修缮为鱼塘,在村里建起村史馆,修建了一处荷花池,并建起旅游公厕……“我们还想搞一个采摘园,一年四季都要有适合采摘的水果。”王立成说,现在果园种的山楂、苹果和桃子都是有季节性的,采摘园必须要增加水果种类,他们已外出考察过大棚草莓、火龙果、樱桃等的种植,并且有了初步规划。“到时候,人们来到王十二集,可以采摘、垂钓、参观……我们村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