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1日
第03版:03

小红薯“种”出甜蜜生活

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杨 帆

打秧、翻土、挑拣、装箱……日前,在孟村回族自治县杨寨村村民张玉彪的红薯田里,一台红薯收获机穿梭田间,一垄垄表皮鲜红、形态修长的红蜜薯破土而出,几位村民忙着翻蔓、分拣,将红薯整理好装箱,发往北京、天津等地。“这个品种的红薯软糯香甜,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小有名气,每年没等收获,订单就满了。”张玉彪说。

今年张玉彪种了100多亩红薯,平均亩产2000多公斤,总产值近60万元。他家的红薯事业,在父辈时就已经开始了。而在张玉彪这里,则把红薯种植发展成了产业。2009年时,张玉彪注册成立了孟村华超薯业专业合作社,流转了村里的闲置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红薯。

为改善红薯品种单一的问题,张玉彪引进了“烟薯25”“哈密”“板栗”等多个品种,并注册了“甘沙园”红薯品牌。张玉彪说,不同价位和等级的红薯,迎合了不同的市场需求,“甘沙园”红薯也逐渐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堂,打响了知名度。

红薯种植在给张玉彪带来收益的同时,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每当红薯收获季,我就来这儿干活,一个月下来能有4000多元收入。”杨寨村的村民李林海表示,自己对这份工作很满意。张玉彪介绍,红薯种植采收最忙的时候,能为附近村民提供50个工作岗位,每人每月最少能有4000元的收入,最多的能挣到近8000元。

虽然红薯不愁卖,但张玉彪还想着让自家红薯走得更远。今年,除了线下销售,张玉彪着手筹备网上直播带货。“我们这里土质疏松、少虫害、透气性好,红薯能充分吸收土壤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口感软糯香甜。”闲暇之余,张玉彪试着录制红薯的宣传视频。“再过半个月,红薯自然糖化后口感更佳,到时再借助网上销售,相信能有不错的收益。”

“现在,我这里红薯的产量一直跟不上销量,所以我打算扩大种植面积,带动其他村民也一起种植红薯,大家一起致富。”谈及今后打算,张玉彪信心十足地说。

2023-10-31 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杨 帆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684.html 1 小红薯“种”出甜蜜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