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1日
第07版:07

王连想:读好书 书写沧州风物

本报记者 齐斐斐

放学了,校园恢复了黄昏时分的宁静,王连想依旧没有按时回家。一本《额尔古纳河右岸》摊开在书桌上,还没来得及打开办公室的灯,便沉浸在了如河流般缓缓流动的文字中。

课后看书,这是王连想自在东光县从教以来,几乎每天要做的事。他博览好书,书写沧州风物,把一片深情化成文字,讲述着沧州的古往今来。

“孤独”的乡村教师

王连想是东光县第三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讲起自己的读书教学经历,他用了“色彩”二字。与其说对色彩有独特的天赋,倒不如说是书中的色彩、文字的色彩让他认识了这个多彩的世界。

2011年,大学毕业后,王连想成了东光县灯明寺镇马家院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当时学校处在3个村的交界处,一到下午放学,落锁后学校就只剩他一个人,尤其是周六日,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一般。心理上的孤寂像蚂蚁一样一点点啃噬着他,让他躁动不安。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把大学时积攒的书本搬到了工作地,从此苦闷无聊的日子又充实愉悦起来。随手抄起一本书,坐在教学楼的廊檐下静静地看。看累了就往后一仰,望着天空中的云一朵朵从眼前飘过,思想也随之神游天外,与书中的人神交起来。读巴金、老舍、季羡林、路遥……那段时间,他白天读、晚上读,有空的时候读,忙的时候抽时间也要读。

读书伴着他经历了一次次成长和蝶变。在面临生活条件不便、环境孤寂清冷、考研失利等诸多困惑下,他靠着阅读经典名著,在偏远的乡村学校体会了孤独,也享受了孤独中读书的快乐。

候车室里的读书人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句话道出了实践的重要性。但很多时候,如没有行万里路、阅无数人的机会,阅读就不失为塑造人良好性格的途径。通过读书,能让人更好地去说话办事、更妥帖地接物待人。

读书这么多年,他做不到的事情从来不去应,答应人的事一定要保质保量去完成。以至于到今天,做什么事,他都会提前去谋划。比如乘坐火车,他会提前三四个小时到候车室候车。虽然时间很长,带本书读一读,既没浪费时间,也保证了准点乘车的万无一失,这都得益于书中的说教。

王连想从2016年开始自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直到2021年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期间,他不记得坐了多少趟北上的列车,睡了多少次候车室。在漫漫求学路上,书本成了他最贴心的朋友。书本给了他学习的方向,也奠定了他人生进步的最坚实的基础。因为是跨学科考试,十多门课程都需要重新学习,在家庭、工作的压力下,他自学新课程,熬到凌晨两三点写论文的过往,已成为他人生最难忘的记忆。

笔下多沧州风物

读着书上的美文,王连想也开始在忙碌之余尝试着去写东西。

回溯高三那年的秋天,他竟然收到了北京大学和《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征文大赛的获奖证书,一时间给他紧张而又枯燥的高中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再后来,到了大学,参加了学校的一次征文,竟然获得了300元奖金。他至今记得,他们从四川采风回来的那个下午,学校宣传部门的一位干事把60张5元的人民币交到他手中的情景。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坚持写作,偶有作品发表,就会开心好多天。他的多篇文章在省文联、省作协的赛事中获奖,一篇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被评为河北省优秀论文,另外一些文章在《山东文学》《河北文学》《沧州日报》等报纸杂志发表。他还加入了山东省散文学会、河北省民俗文化学会、沧州作家协会等文学组织。

夏日槐香,行走在美丽的大运河畔,他写下了《运河槐香》,馨香透纸背;火锅升腾,烟火甚浓,品着地道的沧州名吃火锅鸡,悠长的香味诉诸笔端;春风飘过的原野上,挖苦菜回忆“苦”日子,享受新生活;身居东光10余年,一鼓作气写下了《观州赋》……

王连想已经把读书当作自己的日常。他把读书融进每一个或辛酸或甜蜜或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百味消融在书中,感悟生命的无限精彩,感受生活的无限可能。

2023-11-01 本报记者 齐斐斐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7806.html 1 王连想:读好书 书写沧州风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