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榨菜能下饭一样,近来,“电子榨菜”成为很多年轻人离不开的佐餐伴侣。
“电子榨菜”指的是年轻人吃饭时用来下饭的视频,这类视频的特点通常是熟悉、亲切、轻松、毫不费脑,它超脱了视频的原本属性,定义了“下饭菜”的新概念。
“下饭神器”
28岁的李晓妮是一名银行职员,她已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吃饭有了新的仪式感——到了饭点儿,饭菜摆上桌,先把手机支起来,再从收藏夹中选出一部看了不知多少遍的老剧,当一切准备妥当后,才真正来到吃饭环节。“哪怕饭菜已经凉了,在选好‘电子榨菜’前,是绝不会动筷子的。”李晓妮说。
虽然被称作榨菜,但成为“电子榨菜”的条件却不低。李晓妮说:“我们工作比较忙,中午只有半个小时休息时间,所以‘电子榨菜’要么足够熟悉,要么时长不能太久,最好是吃完饭视频也差不多可以播完。除了《甄嬛传》《武林外传》这些经典老剧之外,像那些简短的影视剧解说也特别受欢迎。”
李晓妮并非年轻人中的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此,他们不仅自己看,还利用网络平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珍藏的“电子榨菜”。
在这些“电子榨菜”中,大部分是创作于10年前甚至更早的影视作品。和真正的榨菜相比,对于“电子榨菜”,人们似乎更钟情“老味道”。
“剩饭新炒”
25岁的刘洋是一名视频剪辑员,从2021年开始,他经常会在网上发布一些经过二次创作的影视解说视频,并拥有9000多名粉丝,很多视频的观看次数超过4位数。
“起初,我只在网上发一些生活琐事,关注度特别低。有一次闲着无聊,为一部老电视剧剪了一条视频,没想到立马就火了。”刘洋回忆说。
那时候还没有“电子榨菜”的概念,刘洋把它定义为“剩饭新炒”,他开始研究什么样的作品更受欢迎,“年轻人生活节奏快,所以那些解说凝练、内容轻松的作品会更受欢迎。”
除此之外,在创作素材的选择上,刘洋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一开始,我以为新上映的影视剧会更受欢迎,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经典影视剧往往能凭借精良的制作、扎实的演技、丝丝入扣的剧情,激发创作者二次创作的灵感和观众不断追剧的热情。”
好吃别贪多
年轻人为什么对“电子榨菜”上瘾?
“电子榨菜”表面上满足的是观感,实际上是让身心获得愉悦。说白了,就是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为自己制造更多的轻松感,更快地放松下来,获得比单纯吃饭更有趣的休息体验。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没有耐心慢慢欣赏影视剧的片头、片尾,甚至快进、倍速播放也成为看视频的常规操作。所以,年轻人对“电子榨菜”的依赖,本质上是将有限且琐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获取更多快乐。
就“电子榨菜”这个话题,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芳。
刘芳说:“年轻人热衷‘电子榨菜’,看上去微不足道,实则是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对压力完成了一次释放,从而能够以更轻松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总觉得刷手机时,时间过得特别快,因为放下手机,就意味着新的战斗又将打响。”
“这也对视频创作者提出了要求,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而不是一味耍宝、搞怪。”刘芳说,“当然,年轻人也应意识到,吃饭看视频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用更健康的方式减压才是更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