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清晨,风有了寒意。
早晨6时的运河古巷小街子,鸟雀还没出巢,花草树木和运河一样静悄悄。72岁的王学伟一如既往地早起。穿好练功服,站在玻璃窗前,正衣,执剑,推门而出。
从小街子向南,过了麻姑寺街,就到了神门口。
这里,将有一场武术盛事,一场连接百年前、也是王学伟期待已久的武林盛事。
老宅旧事
一进神门口胡同,王学伟的眼睛一下子湿润了——老邻居王培光、张淑会正从院里往外抬桌子。
“大哥,大嫂子,快放下,我来,我来!”王学伟紧走两步,上前帮忙。
“老叔别动手!这就好了……”张淑会说。
一个叫大哥大嫂子,一个叫老叔,这辈分是怎么论的?
王学伟说,王培光的爷爷王宝善与自己的师父徐振海是同门师兄弟,从武术师承论,王培光应称自己为“叔”。但王培光年长,75岁,王学伟尊称他一声“大哥”。一声称呼里,尽显运河人家的绵绵情义。
王培光寡言,老伴儿张淑会热情爽朗、快人快语。他们住的这栋老宅,看似普通,却深藏故事:王培光爷爷王宝善出生于1883年,是沧州街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身为裁缝,却有一身好武艺,还通晓医术,酷爱戏曲。他治病救人,从不要钱;还自办俱乐部,使之成为沧州武术界、戏曲界人才荟萃之地。王培光的大伯王炳君,继承父亲裁缝技艺,也精通武术、戏曲。他能登台唱戏,也能持枪下场,其枪术傲立沧州。而实际上,他是沧州早期共产党员,以这些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沧州早期共产党员沈士敏被捕后,神门口党支部所在地由沈士敏家转移到王炳君家,“神门口6号”也因此而闾巷闻名。
时光流逝,很多前尘往事,王培光不愿再提。他只愿伺候院子里的花花草草,还有那株见证了家族多少故事的老枣树。前几天,王学伟登门提出,想在王家老宅前再现百年前的武林盛况。王培光爽快地答应了。
“老叔多次和我们说过,孩子们有人想学武吗?他愿意教,义务教。老叔是个厚道老实人,平生没什么嗜好,就是喜欢武术。”张淑会口中的老叔,就是王学伟。老两口总觉得,虽然自己和后人不练了,但王学伟想振兴祖辈父辈传下来的功力拳,自己必须鼎力支持。
当天,王培光和老伴儿早早起床,抬出了桌子、搬出十几把椅子,还摆上暖壶、茶杯。一通忙活下来,老两口累得不轻。“我们模仿着父辈祖辈练武时的样子摆的,就想尽可能还原当时的情景,帮助老叔完成心愿。”
百年武风
不一会儿,武林朋友、弟子徒孙们应约而来,足有二三十人。寂静的古巷一下子热闹起来。
巷子两边摆满武术器械,老中青武师和孩子们逐一上场。各类拳术、刀枪剑戟……交相辉映。王学伟坐在一边看着,不住点头微笑。
轮到王学伟下场练武了。只见他两脚并立,左手背剑,一招“迎门献剑”,练的正是昆吾剑。
昆吾剑起源于唐。20世纪初,沧州剑术高手李凌霄擅长昆吾剑,世人尊为“北剑”,在中国近代武坛上,与“南剑”罗玉并驾齐驱。王学伟练的这趟昆吾剑,得自师父徐振海真传。徐振海与李凌霄师出同门,剑法一宗。
王学伟8月份刚做了膝关节手术,如今走起路来,还一瘸一拐,可一下场练武,腿脚功夫却依然干净利索。随着最后一招“歇兵藏剑”,老人收剑拱手,气定神闲。围观的人们报以热烈掌声。
红日东升,绿树掩映,神门口胡同笼罩在秋阳的光影中。斑驳的老墙、古巷,年轻的武者、少年,流淌的运河、轻舟,百年间的武事沧桑,就在这个初秋的清晨,一点点展现出来。
清代嘉庆年间,建华街南边张仙阁一带,有位习练功力拳的高九爷。高九爷的名字失传了,他的武艺却代代传承下来。到了清咸丰年间,传到李福臣手上。李福臣弟子众多,出类拔萃的不少,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弟子王宝善。他不仅武艺高强,还代师传艺,徐振海、李凌霄、魏宝贵等武术名家,名为师弟,实际上多得他的教诲;后来,他又在家中成立武术群体俱乐部,沧州各门派多来此切磋交流,有“王家枪,徐家棍,李龙爷单刀来赴会”之说,那时的神门口武术盛极一时。
王学伟的师父徐振海也是神门口人,武术家的身份之外,还是沧州早期共产党员。抗战时期,他被捕入狱,惨遭酷刑,曾一度失明。他以武护体,以武治病,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他与王宝善的长子王炳君一起以武术家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武术群体俱乐部也是神门口党支部的秘密联络点之一。如果不是这次采访,简直不敢相信,沧州武术的铁血豪情中,还有这么深的红色文化印记。
江湖再现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运河潺潺,波光潋滟。对王学伟来说,10年很快,几个10年后,他已是古稀之年。伴随着古巷拆迁再次提上日程,他迫切地想为这条老巷、为这座老宅,也为自己,还原曾经的武林盛事。
戴家园通臂劈挂拳师李可新来了,太极拳师赵龙、邱汉昆也来了。运河区小王庄镇大金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林,还带来了刚刚从省运会上获得的金牌和银牌。他说,获得奖牌后,最想分享的人就是师父。“1995年,我14岁,拜师学习武术,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师父练武时的情景。那时师父在我们村的一家厂子上班,工余时间,就在村里的空地上练武。那时师父人到中年,一套拳脚打下来,又潇洒又威猛,我看得眼都直了。”李林林说,那次之后,他拜王学伟为师,系统学习武术。当时有四五十个孩子和王学伟学武。有一次,到了学武时间,王学伟因为有事没有到。孩子们排着队去找他。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大金庄出发,沿运河而来,一路打听,因为不知道确切地址,最后也没找到师父。王学伟知道后,非常感动。
一晃28年过去了,王学伟老了,李林林成长起来,不仅在省运会上摘金夺银,还成立武馆,带出了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当天,李林林和武友任秋彦以及弟子们相继练武,飒爽英姿,犹如28年前的王学伟一样。
武林与江湖,看似遥远,其实就近在眼前。
运河古巷里的这场武术盛事,从始至终流动着一股脉脉的温情。这是邻里情,也是江湖情,是百年时光与悠悠长河磨不灭、流不走的情怀,是流动在这片土地上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