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闫晓楠)记者11月2日从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市共发现外来入侵物种13种,包括陆生植物9种(刺苋、反枝苋、黄顶菊、小蓬草、圆叶牵牛、火炬树、长芒苋、一年蓬和石茅)、水生植物1种(互花米草)、无脊椎动物3种(刺槐叶瘿蚊、悬铃木方翅网蝽、美国白蛾),制作标本465份,采集照片3843张。
从2021年开始,我市组织开展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为更好地推进普查工作开展,结合全市林草实际,我市制定印发了《沧州市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方案》,明确普查对象、范围、方法、时间安排等主要内容,成立沧州市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抽调精干力量负责普查工作,组织相关部门及单位参加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培训,保障普查工作科学规范稳步推进。全市共争取财政资金238.2万元,有力保障了普查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对普查方案设计、任务规划、数据采集、信息录入整理等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控制,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均聘用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作为技术支持单位,确保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截至目前,总计踏查路线680条,踏查覆盖面积18.6万公顷,设置样地438个、样方2832个,采集外来入侵物种信息4071条。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紧密结合此次林草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成果,进行分析研究,科学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的管理防治规划,切实保护森林、湿地资源,维护全市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