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红色志汇家”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热心肠”成为基层联络员,积极为居民排忧解难……新华区建北街道办事处携手多方资源,下好社区治理“绣花功”,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红色志汇家”织密助老网
张俊在天津居住,却时不时地拨通石化新村社区党委书记石慧的电话,问问辖区的近况。
张俊的母亲在世期间,曾一直在石化新村小区居住。由于老人卧床不能自理,每次张俊有事出门,老人没人照顾,他都给社区打电话。社区派志愿者和专业的服务人员上门陪老人聊天,给老人喂水、喂饭、换尿垫。“这些志愿者不嫌脏、不嫌累地照顾老人,让我们做子女的非常感动。”虽然老人已去世,张俊却一直忘不了这份情。
石化新村社区位于新华区建北街道办事处辖区,下辖石化新村小区1个小区,辖区老年人约占1/3。为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贴心的养老服务,经区民政局和公益养老机构牵头,社区党委创新“红色志汇家”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红色志汇家”,即辖区的楼门长和热心党员。社区党委将小区138位80岁以上老年人的信息,录入智慧养老平台,并在3位卧床老人床边安装呼叫器。老人们有什么需求,直接向平台求助,社区第一时间派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上门服务。
为精准掌握辖区老年人的需求,石化新村社区将辖区47栋居民楼划分为7个网格,充分整合287名退休党员、60名党员志愿者和47名楼门长的力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送餐等30余项服务。
在热心党员的带动下,居民自发成立帮帮团,加入“红色志汇家”队伍,积极参与到助老服务中来。如今,帮帮团成员已由最初的二三十人发展到七八十人。“红色志汇家”不仅织密了辖区助老服务网,还成为辖区环境治理、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等工作中的活跃力量。
“热心肠”顶起“半边天”
近日,北环中路社区铁四局小区的下水道堵塞,污水外溢,影响了居民的正常出入。
“小区的下水道堵了,大伙儿都出出主意。”热心居民张培芳把居民们召集到一起,有联系施工队的,有负责收钱的,大家分头行动,第二天就把下水道疏通好。
张培芳是铁四局小区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日里,小区里谁家闹矛盾、谁家有难处,都向她求助。除了热心帮助邻居,她没事就围着小区转。哪儿的垃圾桶破损,哪个地方的杂草该清理了,只要发现问题,她就想办法解决。
不只是铁四局小区。
二建小区居民苏胜伟,不光在自己小区里做好事,隔壁小区排积水、清理枯树,他都过去帮忙。
在北环中路社区,好人好事数不清。
北环中路社区辖区成型的小区只有6个,多数没有物业管理。为及时了解居民的急难愁盼,北环中路社区细化网格管理,引导小区物业、业委会成员、热心居民担任基层联络员。居民有需求,由基层联络员及时沟通协调。碰到难解决的问题,社区党委将联络员召集到一起,共同协商解决办法。
“虽然我们的小区分散,但大伙儿心齐。人们都像朋友一样,彼此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毫不谦虚地说,我们辖区‘热心肠’顶起‘半边天’。”社区党委书记刘菊介绍语气中透着自豪。
居民所盼是社区想干
最近,有件事,让建北社区党委书记吴静感到意外又感动。
“吴书记,我跟老伴跑了好几个部门,终于把小区通天然气的问题解决了。”橡胶厂宿舍居民张立明来到社区,当面把好消息告诉吴静。
就在前几天,橡胶厂宿舍有一棵大树由于根扎得太深,导致张立明家的小房门打不开,他只得向社区求助。由于树有3层楼高,需要动用机械,经社区多方协调,最终把树锯了。“社区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地帮大伙儿解决难题,我们必须得为社区出点儿力。”张立明十分感激。他居住的小区,受多种原因影响,多年来,一直没有通天然气,他决定和老伴带头跑办这事儿。
“办好社区事,首先要心齐。”吴静说,社区治理就是要实现社区与居民的双向奔赴,关键是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居民想什么、盼什么,社区党委就要想办法解决什么。居民的心声有了回声,便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今,社区党委调动辖区多方力量,倾力解决居民的急事、难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社区凝聚力不断提升。
社区治理的“绣花”功夫深不深,从“绣花针”上就可窥见一斑。建北街道党工委书记朱湘周表示,细“治”才能入微,服务是社区提神聚气的一把“金钥匙”。要聚焦居民的急难愁盼,在“一针一线”上精细谋划,下好社区治理“绣花功”。把“你的事”“我的事”变成“我们的事”,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