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9日
第02版:02

一家四代守护村民健康

——盐山县常庄乡中闫村村医的故事

本报记者 刘 杰

在盐山县常庄乡中闫村卫生室里,前来看病的村民正在向“90后”医生刘金星讲述自己的病情。

刘金星的曾祖父是民国时期的村医,爷爷、爸爸也都是村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选择从医成为一种精神传承。2018年,刘金星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去县医院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家里的第四代村医。

刚回到村里时,刘金星不被村民信任,“从他们的眼神中就能感觉出来。”他说,有些村民来诊所看病,不找他,而是直接找他父亲刘荣华。对此,他能理解,“所有医生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因为咱确实年轻没有经验。”于是,刘金星去大医院进修,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不断学习,经常自费参加培训班。时间久了,乡亲们发现这个年轻人医学知识扎实,用药合理且价格便宜,人又勤快,几乎随叫随到,便开始喜欢上了他。刘金星凭着过硬的技术,多次救患者于危险中,即使深更半夜,只要有需要,都会背起出诊箱说走就走。

2021年一个下雪的夜晚,凌晨一点多,诊所的大门被敲得“咣咣”响。原来是临近乡镇的一个患者家属,家里70多岁的老人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多年,因为天气寒冷,老人晚上病情加重,情况危急。刘金星立即带好必备的药品,随患者家属连夜赶到老人家。经过诊治,老人转危为安。

刘金星不仅要顾着中闫村的800名乡亲,作为签约家庭责任医生的他,还要随时关注临近村庄的患者。除了正常看病外,他会隔三差五上门,走访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有时白天没时间,他就晚上骑车去给老人量血压、测血糖、做康复理疗。这些年,他和父亲刘荣华骑坏了5辆摩托车、6辆电动自行车,用坏了10余个听诊器,一年的门诊量有3万多人次。诊所平时没有下班时间,什么时候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什么时候关门。

父辈守护乡亲们健康的决心和执著,刘金星从小耳濡目染。从他的曾祖父起,家里就留下了可以“赊账看病”的规矩,困难患者可以先看病后付费或者免付费。到现在,诊所还留着七八个赊账本,泛黄的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赊账的日期、姓名和金额,赊的账从几角几分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累计算起来,有大几万块钱。乡亲们有钱就来还,没钱就算了,刘家人从来没去要过账。

刘金星的爷爷刘玉树今年76岁了,由于年事已高,外出看诊次数减少了,但年轻时当医生特别受欢迎。那时候,家里种着地,刘玉树背上药箱是医生,放下药箱就是农民。由于诊所日常很忙碌,庄稼该收获的时候,他们家人还没去收,乡亲们就帮忙给收回来;该浇地的时候,他们顾不上去浇,乡亲们又帮忙把地给浇了。还有一次,刘玉树生病,四里八乡的人都买鸡蛋前去看望,附近超市的鸡蛋甚至都被买光了。这样的医患关系,令刘金星感动。他说,只要老百姓需要,他愿意一直当一名村医,努力让大伙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越来越好的医疗服务。

2023-11-09 ——盐山县常庄乡中闫村村医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571.html 1 一家四代守护村民健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