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09日
第06版:06

邮海拾贝四十年

本报记者 张智超

65岁的王春江近来有些寂寞——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集邮,那时候,有相同爱好的人随处可见,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既丰富了生活,又增长了见识。可近些年,互联网对传统书信文化冲击很大,使得人们对集邮的热情也受到影响。

平日里,就连王春江的老伴儿也时常调侃:“都没几个人写信了,你这邮票还能集多久?”

其实,不用老伴儿多讲,王春江也能感受到一二。这些年,他到各地参加了不少邮展,参展者大多数是同龄人,年轻人的身影少之又少。

“我年轻时可不是这种情况。那时候,集邮是一种时尚。我每个月的工资,有三分之一花在了集邮上。与邮票相关的杂志、报刊,订了不少;四方联、版票、年册……别人买,我也跟风。”当时,尽管生活拮据,但只要看到心仪的邮票,尤其是纪特邮票,王春江就算一天只吃一顿饭,也要省出钱来买。

有一次,他去北京出差,见到一套加盖了纪念邮戳的邮票版张,他喜不自胜。“我找那套邮票很长时间了,可当时身上的钱不够,软磨硬泡求了老板小半天,让他一定等我几天……”买车票回沧州,又再乘车返回北京,虽然折腾,可拿到邮票的王春江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甜。

如今,40多年过去了,王春江的藏品越来越多,其中不乏在国外发行的中国题材邮票。“这一枚枚邮票虽然小巧,却大有学问,每一枚都是一本书、一段历史。”王春江说。

2017年11月,《沧州铁狮子》特种邮票正式发行,王春江激动不已。“邮票素来有‘国家名片’的美誉,而铁狮子则是沧州的名片,两者结合在一起,对于沧州集邮爱好者来说,是难得一遇的幸事。”王春江说。

如今,集邮的人越来越少,青少年更是难有机会见到这些有珍藏意义的邮票。有些寂寞的王春江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不再捧着邮册孤芳自赏,而是将这些藏品作为公益展品展示出来,在社区、在街巷……他用这些藏品和自己的经历,为大家讲述邮票背后的故事。

2023-11-09 本报记者 张智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590.html 1 邮海拾贝四十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