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宋玉山
“今年支部联建种植的旱碱茴香全部加工销售后,能为10个村集体增加100多万元收入,还让100多名农村闲散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近日,在海兴县张会亭镇北齐村60亩旱碱产业样板片区内,30座大棚茴香喜获丰收,张会亭镇蔬菜联合社成员、北齐村党支部书记刘广杰开心地说。
自2022年开始,海兴县开展“支部联建”项目,由致富带富能力强的村党组织牵头,与周边多个村党支部联建,成立联合社,实行党支部领办、联合社主体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进行规模种植,实现规模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12个特色产业乡村联合社,覆盖48.5%的行政村。
“我们这儿原来都是散户种植,形不成规模,销售渠道也不畅通。为了扩大市场和产品影响力,发展规模经济,我们决定以支部联建的形式,鼓励各村之间成立联合社,通过互助合作的方式,使农民和村集体共同受益。”海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何长勇说。
运行机制方面,各联合社均实行党支部领办、联合社主体自主经营的运行模式,并成立理事会和监事会,推选优秀党支部书记任理事长、监事长,党支部委员与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交叉任职。为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联合社还成立监督小组,负责全过程监督项目运行,包括项目建设、项目运行、收益分配等。同时,建立决策、财务、股权分配等规章制度,确保联合社依法依规运行。
“联合社经营收益实行‘统一平均分配(保底分红)+绩效’的模式,根据当年收益情况,联合社在满足所有成员统一收益的基础上,给予领办村集体一定的绩效奖励。此外,各村都会拿出一部分项目盈利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真正实现反哺村民聚人心。”何长勇介绍道。
在联建内容上,联合社突出强化经济联系,积极推广“联合社+合作社+农户”模式,依托村党组织联合社,将分散土地集中流转,规划2个万亩规模片区、3个千亩示范片区和8个百亩攻关片区。充分发挥3处旱碱产业样板片区示范效应,与相关经营主体、中科院海兴实验站等科研单位签订了技术支持合作协议,系统谋划联建村未来产业场景。目前,全县联合社已牵头发展小山火山地质公园旅游、奶牛、特色面花、南齐茴香、海兴碱梨、碱地西瓜、沧麦6002旱碱麦等特色产业32个。
为使支部联建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海兴聚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16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48名工作队员的帮扶引智作用,积极协调18个派出单位和相关部门,全力为村庄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会诊把脉、保驾护航。同时,加强科技种植能手的培训,培养一批有经验、会管理、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人才,并引导村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网红达人”转变,筑牢产业之基。截至目前,支部联建项目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实现网上销售2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