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0日
第05版:05

纪录电影《烽火弦歌》 再现沧州师生南迁办学故事

本报讯(记者杨金丽)10月24日,由青年导演刘亚玉执导的纪录电影《烽火弦歌》,在苏州举行了投资合作签约仪式。未来,抗战时期沧州师生南迁办学的故事,将呈现在大银幕上。

在签约仪式上,刘亚玉谈道,目前大部分人对以“西南联大”为主线展开、有关抗战时期大学教育事业办学的历史十分熟悉,但对于“七七事变”后的中学教育事业却较少提及。“我们拍摄纪录电影《烽火弦歌》,主要目的是让观众了解抗战时期的中学教育史。”据悉,纪录电影《烽火弦歌》将聚焦抗战时期的中学办学史,真实再现国立一中、国立二中南迁、西渡转移办学的故事,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抗战时期中学教育史背后掩藏着的深刻精神。

刘亚玉祖籍沧州,她的家庭与国立一中息息相关。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的爷爷刘钟智当时在河北省立二中(今沧州一中)上学。他不愿接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从沧州南下流亡到河南。这时,在泊师校长及河北其他省立学校校长的力争下,国立一中成立。刘钟智到此求学,从此和国立一中结下一生的缘分。他不仅是国立一中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校任教;抗战胜利后,他接任校长。他在这里结婚、生子。学校后来西迁陕西城固,他们一家从此定居陕西。这段故事,从此尘封在老人的记忆深处。

2018年,沧州日报发表了《沧州流亡师生创办国立一中》。此文打开了刘钟智老人回忆的闸门,也让刘亚玉下决心将这段历史拍成一部纪录片。在历时4年的寻访后,3集纪录片《寻找国立一中·1938》拍摄完成并公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拍摄过程中,刘亚玉了解到,抗战时期全国共有33所国立中学,“两弹元勋”邓稼先、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和杨振宁等,都是抗战时期国立中学毕业的学生。于是,她萌生了拍摄国立二中的想法。今年春天,聚焦国立二中抗战办学史的系列纪录片《烽火弦歌》开机。

在10月24日纪录电影《烽火弦歌》的投资合作签约仪式上,刘亚玉介绍,电影将把国立一中与国立二中的抗战办学史汇集到一起,一个华北、一个华东,一个南迁、一个西渡,以此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出品人邵怀华表示,希望《烽火弦歌》能在2025年顺利与观众见面。“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能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温这段波澜壮阔的教育史、感受中国师生不畏艰难、教育救国的爱国情怀。”

2023-11-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08682.html 1 纪录电影《烽火弦歌》 再现沧州师生南迁办学故事 /enpproperty-->